刺史下意識的應了聲“是”
再一想不對啊我是刺史,是本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啊
就算你是公主,也沒理由吩咐我做這些的
刺史嘴唇動了動,有心想說一句,奈何劉徹這會兒壓根就沒看他,甚至于連余光都沒給他,正有條不紊的給其余人發號施令。
刺史心想那我就等等,等你說完了我再說。
在旁邊憋著聽了半天,倒把自己心里邊那股郁氣給聽沒了。
該說不說,這位公主處事之老辣、手腕之高超,不像是養在深閨之中的宗室女,倒像是在政壇里歷練過幾十年的老油條,一口氣安排了那么多下去,居然硬是沒叫他聽出什么破綻
既然如此,還有什么好說的
聽令而行也便是了。
眾人都領了差事,離開公主駕前之后,不免要再去尋人打探今日送親的隊伍出塞之后究竟發生了些什么,也是到此時,才知道定安公主在軍前是如何慷慨大義,其臨機應變又是何等的機敏
刺史不由得為定安公主說的那番話而叫好,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作為和親公主,進可以大單于閼氏的身份干涉戎狄內政,打著替夫報仇的旗號殺入龍城,退也可以本朝公主的身份鎮壓北州十六城這可是大單于自己在國書上所說要贈送給公主的聘禮,公主自行執掌,有什么過錯
北州十六城懸在塞外,向南的第一關便是北寧城,如此一來,也難怪公主初到此處便接過大權,發號施令了,那十六城與北寧城,本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嘛
刺史不曾多想,自去差遣屬官們理事,而武官們皆出自謝殊麾下,面對這位身份碾壓眾人、且又是謝殊嫡親外甥女的公主,自然馬首是瞻,更別說公主并無亂命,條條件件都有條理,他們有什么理由不去聽從
一干文臣武將各去忙碌,劉徹更不曾清閑,先往司戶參軍處去調查北寧城所轄人口、耕地乃至于耕牛牲畜數目,然后又詳查近年來軍隊折損數量,問及對于死傷者的撫恤是否落到實處。
接待她的官員有些無奈“謝將軍已經盡力了,但人力終究有所未逮,朝廷送來的錢款就那些”
劉徹馬上吩咐同行的屬官“用我的嫁妝,把這筆錢補上”
屬官應聲“是。”又急匆匆離開去辦此事。
那官員先是一喜,既而又連聲推辭“使不得,使不得那是天子給您的嫁妝,公主本為和親出塞,已經足以對黎庶了,怎么能”
劉徹正色道“我本就是為黎庶而出塞,既然如此,這筆錢又為何不能用在黎庶身上”
那官員聽得怔住,繼而淚濕眼眶,起身鄭重向他行大禮“臣代北寧城軍民,謝過公主了”
劉徹微微一笑,溫和道“若無北寧城拒敵于外,我又如何會有此前十余年的安寧何須言謝”
離開此處官署之后,他又發揮劉氏天子的本能開始走訪民情,期間刺史因為北方遲遲沒有消息傳來,一直力勸定安公主南歸,劉徹始終推拒,再見城中因為戰時戒嚴而隱約生出了惶恐之情,便下令張貼告示,加蓋自己的印鑒。
北方一日不寧,定安絕不南歸,誓與北關將士共存亡
要知道,那可是公主,是天子的孫女啊
能夠為了安定社稷而出塞和親,已經很難得了,而恰逢此時大單于暴死,和親就此結束,她其實完全可以選擇回京,繼續從前的榮華富貴,但是她沒有
生活在北境的人久不踏足京師富貴繁華之地,天子之于他們,早就成了一個遙遠又尊貴的符號,但是定安公主的到來,忽然間就讓京師變得真實起來
她那出眾的儀表,從容不迫的氣度,乃至于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決絕,都令北寧城的百姓為之動容,而她堅持每天兩次登上城樓巡視的行為,更是成了士氣提升的直接因素。
空間里幾個皇帝看著他這操作,呆了呆之后,也算是悟出來了。
“你是打算天長地久的在這兒待著啊”
劉徹反問他們“在這兒待著有什么不好”
李世民“啊這你不要皇位了”
劉徹道“要啊,怎么能不要,我現在在做的,不就是為皇位而奮斗嗎”
李世民“可你說你要留在這兒啊”
劉徹道“不留在這兒我上哪兒去啊,回京城,呆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哪天一不小心被他噶了,全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