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孫女尚且年幼,并不能清楚的了解父王話中的未盡之意,然而當時父王臉上的神情,孫女卻一直銘記在心。待到長大之后,了解到了祖父的功績,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戎狄之輩,畏威而不懷德,昔年王師將其逐出大漠,使其如喪家之犬一般狼狽北逃,幾次三番向我朝上表求饒,彼時何等恭順再到近年以來,卻屢有寇關之事,殺我邊民,劫我財貨,祖父昔年詔曰,華夷不兩立,蓋因如此”
“孫女此番出塞,離京之后一路北上,廣觀民情,深有感觸。尤其北寧城百姓連年遭戎狄劫掠,十室九空,生活之困苦,更是令觀者淚下。作為天子的孫女,我應該為他們做點什么的,我必須為他們做點什么。”
“公主和親,是為社稷安穩,我回到京城,京城不過是多一個公主罷了,有何增益但是倘若我留在北寧城,卻能叫北關百姓知曉,京城沒有忘記他們,天子也沒有忘記他們,豈不比京城多一個公主要好得多”
“不孝女在此向您請罪,北關安寧之前,孫女大抵是不會回京了,請祖父保重身體,以待功成,孫女回不去,只能請母親和姐姐替我向您盡孝了”
“不孝之女穎娘敬上,謹再拜”
天子默不作聲的將那幾頁紙看完,眼前猛地一花,手指松開,那幾頁信紙便輕飄飄的落到了地上。
左右見狀趕忙彎腰要撿,卻被天子擺手制止,繼而親自離席起身,小心的將其撿了起來。
"穎娘啊"
天子失聲道“上天待我何其薄也,為何叫你托生成女兒”
左右聞言,盡皆變色,又不敢作聲,噤若寒蟬的將頭垂下。
天子卻無暇理會他們,握住那幾張信紙,孤零零的坐在席上流淚。
如何也預料不到,這世間最是知他懂他的,竟然是這個向來極少見面的孫女
只可惜,為何讓她托生成女兒呢
天子惘然長嘆。
而與此同時,諸王也接到了定安公主的來信。
展開一看,噢,求助的啊。
該不該幫呢
從感情上來說,他們是傾向于幫的,但是如此一來,老爹心里邊會不會有點什么
尋了長史跟幕僚前來商量,都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幫”
長史開門見山道“從私情而言,公主是王爺的侄女,沒能留住公主在京,而使得其出塞和親,已經于心有愧,現在公主書信求助,又非艱難之事,王爺若不肯伸出援助之手,豈不令天下人齒冷”
“而從公心而言,公主和親,是為大義,如今向王爺求援,亦是為了江山社稷,王爺若是置之不理,一來盡失民心,二來,只怕也會讓天子覺得您難當大任啊”
幕僚則從另一個角度道“定安公主畢竟只是公主,有她在北關穩定人心,豈不比天子專程派去某位親王來得要好公主和親在先,穩定時局在后,得天下人心,近在眼前,您此時幫了她,不僅能夠得到百姓稱贊,也能叫公主收您一個人情,來日備不住就用上了呢人心這東西,說有用的時候,可是真有用啊”
又說“東宮代王已經薨逝,但東宮一系的政治資本仍舊不薄啊,不說是太子妃的母家謝氏,當年天子為東宮挑選的輔弼之臣,哪一個不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結好定安公主,就是結好東宮,此時于王爺,可謂是有利而無弊”
其余王府的長史與幕僚也是這般分析的。
諸王聽了勸解,也就沒什么好說的了,該發力發力,該使勁兒使勁兒,送錢送糧送人手,再出去一打聽,不對啊
隔壁那龜孫怎么也送,還額外搭了那么多藥材
有多多呢,多到老爹都特意叫了他去問話。
那個龜孫就抹著眼淚說“侄女去了塞外,已經叫兒臣這個做叔叔的慚愧不已,些許外物,又算什么”
為此天子居然專程表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