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與東宮父子一道離席之后,太子妃便也帶了庶子返回東宮。
她既沒有因為先前朱允炆在眾人面前踩在她兒子的身上出風頭而憤怒,也沒有因為皇帝離開之前輕描淡寫的宣判了樓側妃的最終結局而對其語出譏誚。
看向朱允炆的時候,她語氣一如既往的和煦“文哥兒走了。”
席間不乏有人驚詫于她的涵養,畢竟先前朱棣已經將話挑的足夠明白。
甚至有王妃低聲恭維“到底是大嫂心胸開闊,非比尋常,怪道皇爺選您做東宮妃呢。”
太子妃為之輕笑,語氣溫和“弟妹謬贊了。”
又不欲在這個關頭多言,便只委婉相送“快到宮門落鑰的時候了吧”
對方聞弦音而知雅意,順勢笑道“瞧我,只顧著說話,險些忘了宮禁。”說完朝她一禮,便與丈夫相攜離去。
直到那夫妻二人與一眾侍從的身影徹底消失,太子妃臉上也仍舊帶著笑。
都說是太子難做,皇后難為,但相較而言,太子妃卻是難上加難。
太子是皇帝的長子,皇后是皇帝的發妻,她又算什么,有什么倚仗
更別說回到東宮之后,她還有另一重上司丈夫兼皇太子要應對。
即便是丈夫來日順利登基,她做了皇后,這條路也仍舊不能說是走到了盡頭。
所以怎么敢輕易出錯呢。
都說她的父親是皇帝心腹大將、本朝的異姓王,都說她的母親出身將門,舅父更是一時英杰,都說她業已誕育皇長孫,肚子里又懷著一個小皇孫,早已經勝券在握,可越是如此,太子妃便越是要規行矩步,事事小心。
登高的同時,下一步豈不就是跌重
而皇帝今日打發走樓側妃,不正說明他有意保全皇甫文這個庶孫嗎
退一萬步講,就算皇帝真的厭棄了這個孫兒,也輪不到太子妃來動手,上邊有帝后,中間有太子,她這個誕育了皇長孫的嫡母,無論采取怎樣的行徑,都會惹人懷疑的。
還不如就平常心待之,且走且看。
只是
太子妃心里不無嘲弄的想就算她能平常心對待皇甫文,他自己呢
又能如從前一般舉止嗎
今日他原本是想踩在自己兒子身上進入皇帝視線的,卻不曾想滿盤皆輸,自己平白丟了極大的顏面也便罷了,還陰差陽錯的將生母搭了進去,到底只是個六歲小兒,怎么可能將如此驚變等閑視之
只怕她什么都不需要做,他自己內心深處的惱恨與偏激,便足以將他推上絕路了。
不過這又與她有什么關系呢。
太子妃近乎漠然的想。
要說從前,他們還能做一對情面上的母子,她也愿意盡到嫡母的本分,可是今日之后,皇甫文自己將過去的溫情斬斷,她又有什么做不到的
心下這般忖度著,太子妃又一次呼喚仍舊怔楞在遠處的朱允炆,聲音愈發柔和“文哥兒”
朱允炆仍且沉浸在方才皇帝毫不留情的,對于母親的處置當中,無法回神。
怎么會這樣
他僵在原地,難以置信
前世的時候,皇爺爺明明還是很給母親臉面的,逢年過節也都有賜下,今生怎么會問也不問,就直接將母親打發到西山行宮去
宮里的人向來拜高踩低,母親此時又只是東宮的一個側妃,今日被皇爺爺親自下令廢黜遷居,卻不知那起子小人會怎么作踐她
也是想到此處,朱允炆近乎悲哀的意識到了上一個問題的答案。
是啊。
此時的母親,也只是東宮里的一個側妃,而不是前世常氏薨逝之后被扶正的太子妃、皇太孫的生母,對于皇爺爺來說,她又算什么呢
可是對他來說,那卻是生他養他,在背后默默支持著他,將他扶上皇位的至親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