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
做豆腐遠比高長松想得困難,現代他有各種代替人工的機械,在遙遠的唐代連石磨都得自己推,再加上濾渣、煮漿,忙活完這些,大半天已過去了。
至于關鍵的一步用石膏漿使其凝結為豆花倒是最容易的。
原本,高長松已經想好了用酸汁點豆腐,不想竟然從記憶的犄角旮旯中扒拉出石膏粉來。
感謝張仲景,感謝傷寒雜病論,中學歷史一共就提到幾位古代大醫,分別是扁鵲、華佗跟張仲景,最后一人在治傷寒癥上格外有一手,并將石膏作為常用藥材寫入各種方中。
唐代巫醫并行,生病時求神拜佛的不少,也有去醫館看病的,官方甚至在各地會設置大型的基層醫療機構。
前些年高玉蘭發熱重病,高太公連夜背她去醫館,差點就闖了宵禁,石膏粉就是那時開的,后來高玉蘭發汗傷寒好了,高太公卻不忍丟了當時的藥材,只存在家中,想下次若有誰發熱變拿出來對付。
誰知竟用在點豆腐上,也真是世事難料。
高長松約是在中午點好豆花,距離正經豆腐還缺一個壓制的過程,簡單說來就是以重物壓在豆花表面,將其中的水份壓出,成為緊實的豆腐。
至于現在做好的薄豆花,煮開后便是市面上常見的豆腐腦。
高長松本想著做三份豆腐,哪想得做起來如此之慢,眼下系統上的時間已過中午十二點,到了他家吃午食的時候。
現在尋常人家都是吃兩頓,貞觀之治還沒到來,且百姓家都沒什么余錢,飽飽地吃上三頓是不可能的。高長松家正兒八經來說其實是吃兩頓,早上七點吃早飯,下午四點前后吃晚飯。
他們睡得早,晚上九點前上寢床,古代晚上黑燈瞎火的又沒什么娛樂活動,城市里一更三點甚至都宵禁了。
一更三點是晚上七點多。
晚上什么事都干不了,不只能睡覺嗎
可做多了農活,中午什么都不吃也不可能,農忙的時候高老太都會讓高香蘭她們去田頭給高太公送蒸餅,早上剩下來的面餅,小麥粉中混著粗硬的麥麩,磨牙是磨牙,也是真的頂飽。
他們家中午不吃飽餐,就來點充饑的小點心。
高長松凝視生豆花,這不就很適合當午食嗎
在熱騰騰的豆腐腦上澆一勺豆醬,最后再撒上一把種院子里的蔥花,與現代街邊豆腐腦相似程度高達80。
高長松滿意地刺溜一口,小半碗豆腐腦都吸進腹中。好在他煮得多,喝都能喝到飽,都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他這年紀還是很能吃的。
他喝的時候內心嘆氣,如果再來塊切碎的榨菜、澆上辣油,最后撒上一把新鮮香菜配油條一起吃,才是他最愛的配置。只可惜在這時代榨菜容易找,油條雖說有些奢侈卻也不是完全不行,可辣油跟香菜那就難了。
辣椒且不用說,要到明末才傳入中國,至于香菜,此時普及度實在是太低。
香菜發源地是地中海,張騫出使西域,將其帶入中國,可因香菜太刺激,一直沒傳播開,此時的名字應該叫“芫荽”,要是他沒猜錯,恐怕要在本草綱目這種醫書上才能找到香菜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