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沒有青霉素,哪怕有治療風寒的專著傷寒雜病論,他們從風寒中活下來的幾率也只有一半。
于四娘說“聽聞白大仙忽現村中,趁夜吸走了稚子身上的余熱,次日一早高熱已退,又過幾日,人就活蹦亂跳了。”
她家里人很信這,因為于四娘的爺爺便是白大仙救下的。
高長松暗想,這可能跟刺猬是失溫動物有關,他們無法自身調節冷熱,只能從外界汲取熱度。
輔助仙法將熱意吸走了,這很西游。
于四娘“深夜白大仙入夢,說他并無壞心,在這安家不過是希望有間小廟多吃幾年香火,望以此修成正果,成為妖仙。”她說,“你甭看白大仙那樣,他本是不喜晝出的,可他對那小廟重視得緊,哪怕是炎炎夏日都要頂著日頭看眼香。”
好像多幫一個人,多燒一柱香,他就離成為妖仙多近一步似的。
高長松點頭,這種說法他是聽過的,枉死的小鬼跟妖怪都能通過吃香火成為仙,像神話故事中的哪吒三太子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自刎后殷夫人四處建立廟宇,也是為了讓他吃香火與供奉,以聚神魂。
小妖沒那么厚的家底,想要吃香火,就得做善事。
于家村人不豐,只有三十來戶,那小小的、類土地公的廟宇,已經是他們能搭出的最好的小廟了。
形似白大仙的石頭,也是特意尋來的。
高長松又問“你那陶碗中裝的何物”
于四娘笑道“是晨起抓的蟋蟀,白大仙系心功德,又愛干凈,平日里不常往泥里、洞穴里鉆,我卻知道他很喜歡吃蟻跟蟋蟀。”
吃蟲子可是刺猬的天性啊。
高長松腦中忽又想起白大仙望向小廟的身影,他似能感受到對方的渴望。
這樣和諧的、可愛的人妖共存的局面,讓他感受到了平淡的溫馨,哪怕心都變柔軟了一瞬。
固然有吃人的妖怪,卻也有白大仙這樣的小妖。
不多時,遠處的村落若隱若現,于家村終于到了。
到村里后,高長松先落腳于四娘家討了碗水喝,于四娘的老父母從未去過高老莊,因此還要于四娘介紹道“這位是高十二郎,平日里對我與六郎照顧良多。”
這么說,眾人竟不覺得是場面話,高十二郎到底是讀書的,現在內里又增添了現代人的靈魂,他身上沒有矇昧感,你看著他,會覺得十二郎精神頭很足,舉手投足間都有種不同于他們的氣度。
等聽到他從小在鄉學,更是肅然起敬。
于家村上一個讀書的都沒有,這村落不如高老莊富裕,地偏僻,田肥力不夠,在附近村落中算是窮的。
很快,連村口媳婦都來看高長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