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糖是稀缺物資,舔上一口,能甜一整年。
下午高長松被喊去跳儺舞,這舞跳得有些早,天還沒黑透,等天真黑了,家家戶戶郎君都趕著回去用熱飯,把酒言歡,就沒心思跳了。
主儺舞的高祥齡跳得戰戰兢兢,高長松看他小腿肚子都在打抖,好在還是勉強把儺舞跳了下來,隔壁的大娘感嘆“這儺舞,還數十二郎跳得最好,白白嫩嫩的,像天上的仙童。”
高長松回憶了一下,確實,在高老莊的孩子中,就數他最早熟,最像老學究,平日在鎮上讀書被夫子叫上去次數多了,練大膽子一點兒都不怕在人面
前表現的,再加上他做事有條理,一板一眼,儺舞也跳出股奇妙的韻律,相較之下高祥齡都沒踩在鼓點上,鼓聲也一聲重,一聲淺,就是孩童的平均水平。
當然了,無論是跳儺舞也好,還是他們伴舞也好,都是慶祝的一種方式,是不會真比高下的。
跳完后,篝火還不曾滅,就見高澈捧著一大把竹竿,屁顛屁顛地跑過來,他身后呼啦啦追著一群小孩,看他直歡呼。
高香蘭跟高玉蘭都躍躍欲試,高長松見年紀最小的高翠蘭也眼前一郎,抱著驩頭就要跑,趕緊眼疾手快將她一把撈住,塞進陳子航懷里。
陳子航的社恐不見得好,此時出家門,又披上了自己的毛氈,連一雙手都不露在外面,遠看像行走的草垛。
他這模樣高老莊上人也不是頭一回看,都沒大驚小怪。
其實他們接受力不錯,想西游記中的高太公知道自己招來妖怪女婿,也沒尋死覓活啊,成日與精怪毗鄰,人們的神經也得到了鍛煉,對奇異的人或事都寬容了許多。
為什么高長松不讓高翠蘭去呢,原因很簡單,高香蘭她們在玩火。
這玩火是字面上的意思,小學課本上有這樣一句古詩“爆竹聲中一歲除”。現代人說爆竹,多半想是鞭炮、擦炮一類的小玩意,可在唐代,這就是爆開的竹子、竹竿,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爆竿”。
一根根竹子扔進篝火中,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小孩子看后興奮極了,接二連三發出怪叫聲,行過冠禮后的郎君也夠無聊的,跟著拍手叫好的不占少數。
高長松本不覺得有趣,看左居正都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根竹竿往火里丟,隨后如臨大敵地跑開,也絕被帶動了,去問高澈要竹管往里扔。
傍晚時,各人收拾好往家去,高長松家今晚的飯食尤為豐盛,有雞、有魚、有羊、還有豬,他在西邊的灶臺上忙活,高玉蘭她們則在院子里玩。
剛才輪著炸點爆珠根本滿足不了他們,高香蘭跟高玉蘭都意猶未盡,高澈注意到這點,臨走時給她倆塞了兩小捆干竹子,任她們回家后再玩。
左居正與陳子航知道她們的意圖,都在一旁看著,只見高香蘭跟高玉蘭也不去灶上引火,后者拿爆竹,用竹枝在松軟的土地上扒拉。
左居正看著,竟然“咦”了一聲,原來,她竟在用竹枝劃聚火陣。
竹為四君子之一,而在道教中,它被賦予了新的概念,被認為是道的物化象征。
道德經中有一段話,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這里的“橐籥”指的是竹管類樂器,這里是說天地的道理,像吹竹管月,宇宙的本質應該是“中虛圓通”的,只有保持內部的空靈,才能使生氣源源不斷。因此,在道教中,竹管是利生的。
高玉蘭這誤打誤撞的畫陣讓陳子航哎喲了一聲,隨后便凝神靜氣看她畫下去,飄散在空中的“火氣”隨陣法的不斷構筑,被集中在那,他幾乎能看見空氣中擦出微小的火花。
有這感覺的或許不止左居正,也不止陳子航,一直被高翠蘭抱在懷里的驩頭也一動不動地看著,末了,在聚火陣落下的那一刻,他啊秋一聲,噴出一小團火花。
“呀。”高翠蘭將驩頭舉起道,“你噴火了。”
她奶聲奶氣道“好孩子不能玩火哦。”最近彈窗厲害,可點擊下載,避免彈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