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他跟黃千里一五一十說了“我雖能做這蒸餾酒,酒坊卻沒搭好,自個兒連酒曲都無,酒醅就更沒了。”
所謂的酒醅,就是沒經過提純的酒。
黃千里福至心靈道“那”
高長松點頭道“酒醅還得從四郎那購得,也不買太貴的,一百五一斗的便行。”
之后又談了一大坨騾子,進價幾何啊,能不能便宜些啊,每月能送多少給黃家啊等等,念得口干舌燥,太陽西落才回去。
許是見貔貅后沾了財氣,高長松的事業迎來了小爆發,染坊開得好,酒水也要掙一大筆了,就連腐乳面筋等豆制品,也賣得很好。
這賣得好還多虧趙德斌。
趙德斌也是一奇人,他本就有江湖杠把子的氣魄,三教九流之人無一不結交的,昌都一帶的貨郎隱以他為首,落他人情,聽他調度。
這幾日,他來拜訪高長松,當時高長松正在煮湯餅,他家前日吃了半只雞,雞湯留了起來不大得勁,發出了叭唧叭唧的聲響,烏云還鄙夷地看了他一眼,轉而優雅地舔爪子。
論理說驩頭是鳥,烏云是貓,他們當水火不容,可誰叫驩頭這鳥太大也太憨,烏云不跟他一般見識,二者井水不犯河水,過得還挺好。
趙德斌見高家吃午食挺詫異,他家一日只吃兩餐。
高長松請他吃,趙德斌推辭三輪還是坐下了。
吃飽喝足后趙德斌跟高長松說,他準備把古格南部的一塊地包下來,組個市場賣貨。
按他的話說“北至突厥,南達南詔,市場上都可見我烏斯藏的貨物。”
看他那意氣風發的模樣,高長松不得不撫掌贊嘆“趙郎好志向。”卻不免問道,“你欲在市場上賣何物。”
只見趙德斌勾唇道“自是什么都賣,十二郎家的腐乳、絹布、面筋,但凡是能往外走的都要賣,消息、口信,哪家的貨價最賤最好也是能賣的。”他話鋒一轉道,“可論賣最多的,定是琉璃。”
高長松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烏斯藏唐風盛行,若論經濟發展,是不如大唐的,可這有一項物件在唐賣得卻很好,那就是琉璃。
古法琉璃,是在“琉璃石”中加入“琉璃母”后燒制而成的裝飾品,在大唐很是風靡。
你若說唐產不產琉璃,那是產的,可唐地界上的琉璃原料并不多,且較之西域,手藝較為落后,比起本土的青瓷白瓷,唐產琉璃很不能打。
因此大唐的琉璃,十有八九都是絲綢之路沿途國家產的。
烏斯藏就是產琉璃大國。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越是推崇佛教的佛家,用琉璃之風便越盛。
在佛教中,琉璃被視為“七寶”之一。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中說“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凈無瑕穢。”
琉璃,是身心澄澈的代名詞。
烏斯藏是佛教大國,修行者不少都求洗盡鉛華,練成一顆琉璃心,在此風氣下,他們的琉璃件需求很大,匠人心向佛法,打造出來的作品精美,寄托著他們的佛心。
趙德斌解釋道“我觀東部諸國,欲購琉璃之人多矣,可買賣起來卻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有的商隊有,有的無,有的貨好,有的撈,我們貨郎人少力微,想跟大胡商一樣什么都賣是不可能的,只能撿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