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高長松其實是無所謂的,畢竟高老莊就這一畝三分地,近了也就跟他家毗鄰,遠了不過是隔了條小溪。
最后選中了距離高長松家幾百米的一處空地,好處是左鄰旱路右靠水道,怎么來都方便。
地兒定了接下來無非是修筑房屋,這事兒也不難,于四娘娘家的兄弟幾乎成了高長松這專供的修筑團隊,以前他們一年開張不了幾次,現在因高長松這的生意節節高,補貼幾乎超過在田里耕作所得。
這村店營建的事兒是高長松提出的,他卻不準備親自管理,思來想去找了于四娘。
古代跟現代不同,沒有應聘一說,這年頭官員可能講究避嫌,但像他們這種民間的,一般都是宗族抱團,不是認識的,不是熟人舉薦的都不用。
高長松在高老莊名聲好,有一點就是他給本村的缺地人口了崗位,教給他們足以在這時代安身立命的技術,哪怕苦點,哎,這年頭干什么能不苦呢
高長松想于四娘跟高澈一家本就跟他熟,他常去鎮上辦事,缺個搭把手的都帶高澈去,至于往來會客,照顧親眷,于四娘又當了高翠蘭她們小半個娘,兩家如此,將村店交付給他們經營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他看來,于四娘是個精明的小婦人,一定能將店鋪打理得井井有條。
至于什么“家產被無良親戚強占”的戲碼在這個年代的村落很難發生,原因很簡單,眼下各國雖修建律法,可在閉塞鄉鎮中,真正起到治家、治鄉作用的,其實是從古至今綿延下的道德孝義。這年代的人非常講究名聲,尤其在高老莊這種流通很低,人世世代代都生于此、亡于此的村落,人們都很小心地經營自己的名聲。倘若高長松苛待了村人,他便難以行商,同樣,如果于四娘他們貪圖了高長松的家產,也會難以在村中生活下去。
從涂里正那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又去問了高澈跟于四娘的意見。
高澈不用說,還是那副憨直的模樣,高長松還沒說完,他就大咧咧地應下來道“成啊,只要十二郎不嫌棄我等粗笨便好。”
高長松聽后頗有些哭笑不得,他無語道“我話還沒說完呢。”你聽完再回話也不遲啊
高澈表示“索性十二郎也不會害我,你說完我幫忙就是,哪里要想旁的”
高長松先有些感動,之后則無聲無息地給了于四娘一個眼神,于四娘很清楚他在想什么,又看回去,也很是無奈。
哎,高澈白長了大個子,平日里想得卻不多,是要于四娘幫他看著的。
無論如何,于四娘跟高澈是答應幫高長松經營這村店了,高長松甚至想著,他得弄些這年頭沒有的吃食在村店里賣,說不定還能靠此多攢點營業額。
賣什么呢看穿越文中前輩的致富方法,鹵味跟麻辣燙是最賺錢的,可身在唐代的高長松表示,這年頭沒有辣椒,麻辣燙就不用想了,鹵味香料真的很貴啊用來做鹵味真得賠的褲衩子都沒了,由此觀之,這兩樣絕對行不通。
哎、想想,到時候再說吧,店還沒有搭起來呢
很快到了八月中旬,與現代不同,這年頭雖有“中秋”這詞匯,卻無正兒八經的“中秋節”。根據史書記載,唐太宗時才出現了“中秋節”一詞。
皇帝不因中秋節而放假,民間就更不會大操大辦了,更何況,農歷八月正處農忙之時,先是要把前一年豐收的小麥全都收割了,之后又要再下一批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