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八章23
兩界山腳下的城鎮中,暗流涌動。
兩界山是西番哈密國與唐的接壤之地,倘若不是有這座溝通陰陽二界的山在,保不準這里會跟隴右一樣,成為短兵交接之所。
西番哈密國的韃靼對唐人一點都不客氣,無時不刻想劫掠一番,奪回自己的領地。只可惜兩界山的山陰處面向韃靼人,這陰面仿佛籠罩著不曾消散的迷霧,不少韃靼人在翻山越嶺的過程中不見了、失蹤了,甚至有回他們向唐展開軍事行動,有一支連隊的人都在霧中消散,至此,韃靼人才不得不放下他們的軍事計劃,從其他地兒向唐進攻。
對兩界山的居民來說,這座山是幫助他們抵御外敵的天然屏障。
即便如此,唐朝的官府與百姓也沒有放松。天下尚未平定幾年,又有誰知道戰事何時起于是,在兩界山腳下的這座邊境小城中,府兵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什么是府兵制這里能用八個字來解釋,說白了就是“寓兵于農、兵農合一”。
平時種田,征戰時放下鋤頭握緊,跟隨將軍南征北戰。
聽起來簡單,實操起來難度是非常大的。
首先,不是所有農戶都能掌握精湛武藝的。雖說唐朝有點全民愛運動的架勢,大部分子民能蹴鞠、開弓射箭,可業余愛好者跟專業人員間有著天塹一般的技術差別。
此外,府兵制有個大問題,就是要自備干糧跟武器鎧甲。
別的不說,鎧甲真是昂貴極了,尋常人誰能買得起大丈夫當去建功立業,可這建功立業成本太高,不是人人能承受的。
因此,府兵制的對象多是富庶人家的子弟,甚至有官宦世家的。
可見,這年頭兵不是想當就能當的。
但因兩界山跟韃靼土地接壤,這里的兵格外多,城中人的祖祖輩輩許多都曾提起彎刀、守護家園。
他們給后代留下了尚武的精神,與價值不菲的鎧甲。
林軒志就是府兵中的一員。他家在兩界山當地頗有名望,原因是他家的每一代長輩都上過與韃靼廝殺的戰場,其中一些人回到了生養他們的城鎮,一些人沒有。
某種意義上,說他家滿門忠烈也沒什么問題。
到了林軒志這一代,他們家男丁旺盛,林軒志又因體格結實高大,成為府兵中的一員。
唐代可不是看見一個人就拉走征兵的時代,他們挑府兵時條條框框可多了,又要求家境富裕,又要求體格健壯,可因每個人胸懷中都激蕩著熱血,想保家衛國、封侯拜相,征兵還是供過于求,尤其在這邊關地界,人們更積極。
最近正是農忙時,林軒志跟其他府兵一樣,除了常規訓練外,剩下的時間都扎在田上。要他說,今年實在是一個豐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中又喜添麟兒,真是只有喜事,全無壞事。
但不知為何,近幾日他卻遭遇了一件不折不扣的怪事。
這事兒說來也挺沒頭腦。
先說個大前提,古人重祖宗,家家戶戶都供祖宗的牌位,像林軒志這種滿門忠烈的,那真是得大供特供,祖宗的牌位前常燃香火,此外四季時令瓜果也從不斷絕,再怎么都要上一兩盤新鮮蒸餅。
他自認為是對祖宗很不錯了,且經常報喜,不知怎的,這幾日祖宗總是入他夢來,一言不發,只對他怒目而視。
夢中的林軒志奇怪極了,他不停詢問祖宗其中有他的阿爺“發生了何事請祖宗給明示。”
可那些不只是他爺奶輩還是輩分更高的都不回應他,只是以憤怒的表情盯著他看。
夢中的林軒志跟醒著時不一樣,頭腦不夠清醒,見祖宗們不說話,他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卻也只站在那里跟著大眼瞪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