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文字文化的載體,也是幾經變化的。
從陶器,獸骨,青銅,玉石,再到竹木,絲帛等,最早的文字體現,是新石器時期出土的刻符紅陶缽,留下了當時的記事符號,然后是刻在龜板上的甲骨文,以及刻在石頭上的石刻文書,鑄造雜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等。
隨著聲音的舉例,天幕中也隨之出現了相應的展示
下底為紅,其上為藏藍的刻符紅陶缽,斑駁的缽面上有一個上下顛倒的,兩個“山”字疊在一起的符號。
巨大龜板上的甲骨文,上面刻的文字已經屬于成熟的漢字。
現存最早的石刻文書,來自春秋時期的石鼓文,其后在石上記事,刻字等仍被歷朝歷代所繼承。
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稱金文。
鏡頭拉近,環繞巨大的青銅鼎,內里銘文豎向排列,撲面而來古樸又恢弘神秘的觀感體驗。
陶器易碎,獸骨,青銅,玉石等難以書寫,其后又發展出將文字記載于竹片,木板以及絲帛上等。
但竹片和木板也只是相較于之前更好攜帶和書寫等,其實也并不便利。
至于絲帛,即絲織帛書,雖質地柔軟,且容量相較于竹簡木板更大,體積小,便于書寫,閱讀和攜帶收藏等,可對于當時的國家社會來講,普及絲帛用于日常書寫,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就連貴族都不一定經常用得起絲帛,更何況吃不飽穿不暖的老百姓們。
及至后來,紙張便發明了出來。
咚咚
嬴政聽見自己的心在快速跳動。
他不禁來回走了兩步,紙張那薄薄的紙張,既然在絲帛后被發明出來,那是否證明,紙張的制作成本更低
何止是貴族,就連他都不輕易使用絲帛,日常多用竹簡,可見這絲帛好用是好用,但推廣普及是真無法辦到。
“來人”
“快叫人將天幕所言逐一記下來,不得任何疏漏”
李斯也是神情一凜“陛下,可多叫二三人,以及臣現在就書寫記錄。”
“可”
漢朝未央宮。
劉徹也在呼人記錄,同時心里輕哼,紙張,這么好的東西,天幕竟只為秦皇所講。
還好他得授于天,現也能聽得,秦皇那個暴君,豈可比乎
其實在真正的紙張出現之前,有出現過類似的纖維薄片,也可用于書寫,這最開始和制作絲綿有關。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在將蠶繭抽絲織綢之后,會遺留一些殘絮飄絮,而次數多了,便會風化形成一層薄薄的“紙片”,其上便可用于書寫,只不過這是副產物作用的結果,產量是跟不上的。
東漢時期,蔡倫正在做一件事,他經常到洛陽近郊去收集一些東西在別人看來毫無用處的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等,哪怕現在已經身為京師洛陽的尚方令,卻仍是親力親為,不敢懈怠。
但在堅定所作之事的同時,內心深處卻依舊有著幾分不確定和猶疑煩思。
他不知道最后能不能成功
而真正的紙張,則是由東漢時期蔡倫發明出來的。
蔡倫猛地抬頭望向天幕,手里還捏著剛剝出來的樹皮。
“大人,難道天幕所言之人”
旁邊跟著的下人也都一臉震驚。
東漢時期蔡倫經過反復試驗,終于創造了以樹皮,破布,麻頭,以及舊漁網為原料的紙張,而后造紙術從都城洛陽向其他地區傳播,蔡倫也從京師洛陽尚方令到被封為龍亭侯,自此后世將最初真正的紙張被稱為“蔡侯紙”。
也正是因為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才讓我國成為造紙術的發明國,由此將紙張推廣至全世界范圍
“大人天幕所言是您是您啊”
下人們一臉激動,蔡倫更是漲紅了臉,不是為以后升任龍亭侯,而是因為他所做之事終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