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興衰,時代更迭,歷史之必然。
可為何有些王朝的衰落讓人伺機而起,蜂擁而上,分而代之,甚至讓人稱贊其覆滅行為,而有些王朝的衰落卻是讓人哪怕明知是個死局,也要拼了命的去竭力維護,誓死不愿背叛呢
是啊,為什么呢
李世民于心中喃喃道,又不禁苦笑悵然。
又能是為什么呢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即公元755年,安祿山借口討伐楊國忠,于范陽起兵造反。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李隆基才終于相信安祿山確實率兵造反,背叛了他,于是召集楊國忠等人來商討對策。
結果這時候楊國忠還說“今反者獨祿山耳,將士皆不欲也。不過旬日,必傳首詣行在。”
完全搞不清形式,還覺得造反的只有安祿山一個人,不過十天,就能把安祿山的頭顱傳送到長安來。
然后李隆基還相信了
大臣們都面面相覷大驚失色,但這兩個人,倒是一個敢說,一個敢信,也是絕配。
漢朝未央宮。
劉徹嘖嘖兩聲,天幕實在促狹,但那安祿山早已擁兵自重,這宰相楊國忠也確實是“敢說”啊。
最要命的是,那唐玄宗李隆基竟然也敢相信。
莫不是真被長時間門怠政,以及享樂奢靡給掏空了腦子否則這前后之差距怎的如此之大
秦王宮。
嬴政搖了搖頭,直接說道“不可怠政矣。”
荒廢朝政如此之久,恐怕早不知對外情況究竟如何。
于是只能偏聽偏信,無多少判斷之力以及決策之能,所以也難怪,最終直接導致情況愈演愈烈的八年戰亂之局。
唐朝李世民時期。
李世民無言以對。
著實是無言以對。
深呼吸數次,才將心底不斷翻騰涌起的郁氣和怒氣壓制下去。
帝王昏聵,則奸臣當道
李隆基,怎會到如此地步
為應對叛軍叛亂,李隆基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防守洛陽。
接著任命其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然而當時唐朝精銳邊軍大多還沒有趕回,于是封常清,高仙芝等臨時在洛陽,以及長安募兵,可是最終所召集的大多是市井子弟,嚴重缺乏戰斗經驗,甚至都還沒有系統的經過作戰訓練。
這其中還要再加上楊國忠的無能操作,所以結果可想而知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抵擋了安祿山大軍的進犯,可最終還是讓安祿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攻入了東京洛陽。
十二月,東京洛陽最終失守,而在此地的東京留守李憕,以及御史中丞盧奕因不肯投降歸順,被俘后為安祿山所殺。
之后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守潼關,主要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
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這無疑是最正確的決定,然而
然而
李隆基呼吸急促,難道是他又做了什么嗎
不
李隆基著實不敢再聽下去。
可天幕的聲音仍在繼續
然而東京洛陽失守后,當時的監軍宦官邊令誠向李隆基進獻讒言沒錯,李隆基用宦官來監軍。
而這位監軍宦官邊令誠多次因事求高仙芝,高仙芝都沒有答應,所以對高仙芝很有意見,于是向李隆基奏報高仙芝因怯陣而避敵,不敢進兵,并且還損失了大量物資的情況,以此來激怒唐玄宗。
同時又對封常清和高仙芝兩人進行誣告和陷害,說封常清認為叛軍過于強大,此言無疑動搖影響了軍心,而高仙芝放棄了陜郡幾百里地,甚至還偷偷克扣士兵的糧食和賞賜。
于是唐玄宗大怒,命邊令誠在軍中將兩人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