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趙匡胤是怎么死的,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謎。
只聽到這里,趙匡胤就已經覺得腦袋嗡嗡的了。
趙光義更是不好的預感直達頂峰
他有心想要阻止天幕繼續說下去,然而根本就無能為力,只能懷揣著狂跳不已的心臟繼續聽下去
當代學界對這段歷史莫衷一是,有學者認為趙匡胤死于趙氏家族遺傳的狂躁憂郁癥以及腦溢血,所以和趙光義喝了一場大酒后,就于夜間暴病而亡,但也有學者認為,趙匡胤之死極有可能是趙光義在酒中下毒所致。
因為認同這一觀點的學者根據記載發現趙光義早在開寶初年就開始結交豪俊,認為其有圖謀不軌的心思,然后到開寶九年,即公元976年,趙光義認為時機已到,就利用進宮與趙匡胤飲酒之機,在酒中下毒,殺了趙匡胤。
而流傳最廣的燭影斧聲故事,就是指趙匡胤夜間突然召見趙光義,囑托后事,左右都聽不到,只能見到燭影下趙光義的身影,有時離席,如同謙遜退避之狀,隨后聽到趙匡胤將柱斧朝地上劃,大聲對趙炅說“好為之。”
到了第二天凌晨,趙匡胤就在睡夢中駕崩于萬歲殿。
但趙匡胤在位時并沒有留下任何傳位于趙光義的遺詔,也并未立趙光義為皇太子,因此關于趙匡胤是否真的有讓位于趙光義,趙光義繼承皇位的過程究竟有沒有貓膩,這歷來受到當代學界的質疑。
而其中流傳最廣的,讓人分不清真假的“燭影斧聲”故事,便不得不讓人產生趙光義弒兄篡位,得國不正的聯想。
咵嚓
趙光義感覺整個人都被雷給劈中了一樣,渾身都麻了。
他瞬間跪了下去,語無倫次道“不不,哥你聽我說,臣弟不會做那種事的絕對不會”
“天幕不是也沒證據嗎這都是后人瞎說的亂說的”
“臣弟真的不會”
還有一個就是金匱之盟據史書記載,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在其臨終前要趙匡胤按立長的原則,在死后將皇位傳給其弟趙光義,然后再由趙光義傳給趙廷美,原名也稱趙匡美。
之后趙廷美再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并要宰相趙普寫成盟書,藏于金匱,交宮人密藏。
由此史稱“金匱之盟”,又可稱之“昭憲顧命”。
關于金匱之盟的真偽,當代學界亦處于長期爭論中,不過多數學者認為是偽造的。
“這杜太后可真是”
李世民著實有些無語,這是要讓兄弟幾個輪流過把當皇帝的癮
如此皇位繼承,簡直猶如兒戲
關于學界認為金匱之盟是偽造的原因有五
其一,北宋歷史上,還從未有皇帝仍健在,太后就為其后接班之事而草擬遺詔的行為。
其二,杜太后草詔的理由是為了不重蹈周世宗傳位幼子,從而導致后周天下淪為宋朝天下的覆轍,但其實當時的趙匡胤,以及趙光義都還正值壯年,按理來說,杜太后根本沒有必要擔憂這么多才是。
其三,如果真有這份遺詔的話,那趙匡胤死的時候,就該讓人打開金匱拿出遺詔,哪怕是突然暴病而亡,其皇后也應該知道此事,不可能等到趙匡胤死后第六年,才由趙普揭出這件事。
其四,如果當真有這份遺詔,那趙光義繼承皇位就是合法的,可從始至終就未曾見過他公布這份遺詔,留下來的只有大概意思,而且說法內容很不一致,并且如果遺詔不是偽造的話,為何趙光義等一直閃爍其詞
其五,按照遺詔中杜太后說的立長原則,趙光義之后,理應傳位給趙廷美或者趙德昭,然而到最后,趙光義偏偏傳位給比自己弟弟和侄子還年幼的兒子。
而且還有一點就是,趙德昭也并非趙匡胤長子,而是趙匡胤次子,這完全有悖于金匱之盟所說立長原則。
另外還有學者認為,趙匡胤屬意的繼承人應當是秦王趙德芳,并且趙匡胤死的當夜,宋皇后還曾派人速召趙德芳,但最后來的人是趙光義,而且使她大驚失色。
當時秦王趙德芳已經有十八歲,如果趙匡胤不死的話,是很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經驗豐富的繼承人的。
嬴政微微一怔,頗有意思念道“秦王啊”
竟又出現一個秦王。
可惜不能得見這位秦王繼位之后的宋朝之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