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此想來,這海禁究竟有多嚴啊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明政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明政府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當時我國對外貿易遂告斷絕。
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于是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了。
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朱元璋再次發布“禁外藩交通令”。
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為徹底取締海外貿易,朱元璋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
洪武三十年,即公元1397,朱元璋再次發布命令,禁止明朝人下海通番。
嬴政“”
劉徹“”
李世民“”
歷朝歷代諸人“”
這一系列的海禁政策,未免太過“嚴厲”
難怪會引起民間反抗
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還規定了嚴酷的處罰辦法
“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泄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
與此同時,明朝政府對參與買賣外國商品的居民也不放過。
“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這可謂是一系列嚴峻又錯誤的法令政策了。
朱元璋“”
他屁股挪了挪,竟頗有些坐不住。
馬秀英看著朱元璋額角冒汗的樣,實屬無奈的搖了搖頭“你可要好好認真的聽著。”
“哎,哎”
朱元璋摸了摸后腦勺,尷尬笑了兩聲,他這不在聽著嘛。
本來嘛,實行海禁政策,朱元璋是期望由此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可結果呢,由于海禁政策所實施的直接對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的反明勢力,于是朱元璋所下令的一系列海禁政策,不僅不能成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區激化了一些矛盾。
沿海地區的百姓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從事漁業生產,或從事海上貿易,而朱元璋的“嚴交通外藩之禁”,幾乎是堵絕了沿海地區百姓們的正常謀生之路。
所以,海禁一開始就得不到切實的貫徹,而反復發布的海禁令,也說明了這一點。
還有一些百姓就干脆參加了民間的對外貿易活動。
“緣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因誘蠻夷為盜”。
以及“東南諸島夷多我逃人佐寇”。
聽到這里,朱元璋不禁緊抿著唇,真的錯了
就一點用也沒有嗎
再說回汪直。
汪直雖然是當時東亞地區最大的海盜,但同時也是當時整個東亞地區最大的走私商人。
其實他一直希望明朝能夠取消海禁政策,允許民間參與海外貿易。
而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汪直甚至主動幫助明朝剿滅海盜。
但是他的行為并沒有得到明朝的認可,因為在明朝看來,以汪直為代表的走私商人依舊是明朝海防最大的威脅。
所以說嘛,有句話叫“堵不如疏”,這使勁兒堵著還不行,有人幫忙,還要一直打壓,連沿海地區百姓的正常謀生之路都幾乎堵絕了,那百姓不反抗,說得過去嗎畢竟都要活不下去了。
你拿了人家吃飯的家伙,你愿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