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不去理會那膽寒驚懼的叫喊聲,直接揮揮手,催促侍衛把人給拉下去了。
宦官哼,宦官
你說王振,一個落地秀才,只略通經書,后又為教官,中舉人,于軍事上有什么成就嗎沒有吧
可結果呢,瓦剌過來打架,王振大概對自己的經歷充滿了自豪,明明根本就不懂軍事,對瓦剌的軍事進攻也沒有足夠清楚的認識,結果以為讓明英宗朱祁鎮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跑。
是的,你沒聽錯王振為了僥幸取勝,冒濫邊功,便在明朝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慫恿明英宗朱祁鎮親征,還讓朱祁鎮以宋朝宋真宗親征的事情為效仿榜樣,以便可以由此在青史上留下美名。
歷朝歷代諸人“”
想什么美事兒呢
明朝朱元璋時期。
朱元璋氣得直拍大腿
兩個宦官太監,尤其是那王振可真是該死
先前天幕說,瓦剌一直想找機會進攻大明,那豈不是早有所準備
單看瓦剌軍隊來勢兇猛,迅速向南推進一事,就應該知道這對于瓦剌那邊而言,就不是沒有準備的仗
竟然還如此輕率想得如此簡單
慫恿皇帝御駕親征,還沒有充分的認知和準備,這這這簡直是親自過去給別人“送菜”
但是王振這么說,朱祁鎮就能答應
最起碼也應該掂量
要知道,明英宗朱祁鎮平日里對王振可謂是言聽計從,同時也幻想著,想像其曾祖父明成祖朱棣那樣數入漠北建立赫赫軍功,所以聽到王振如此之言,也認為親征是他大顯身手的好機會。
于是朱祁鎮連和大臣們商議都不商議,直接做出親征的決定,并宣布兩天后立即出發。
吏部尚書王直等人的確認為朝廷應該以守為主,也曾勸諫明英宗朱祁鎮“不必親御六師,以臨塞下”,但誰讓朱祁鎮非是不聽呢,于是在不知瓦剌軍隊主力方向的情況下,詔令迅速集結軍隊,兩日內出兵討伐也先。
朱元璋“”
這什么子孫后代腦子如此不清楚
還有對一個宦官言聽計從
呵,簡直好樣的好樣的
不過明成祖朱棣數入漠北,建立赫赫軍功
朱元璋一怔,摸了摸下巴,往老四朱棣那邊瞥了一眼這是當了皇帝之后,還親自深入漠北去作戰竟是如此嗎
正統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明英宗朱祁鎮不顧吏部尚書王直等群臣反對,偕同王振率大萬御駕親征。
此次出征,詔下兩日大軍即匆忙集結啟程,各項準備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亂。
而且親征詔書下達后,朱祁鎮對于文武大臣的多次勸諫置之不理。
除此之外,朱祁鎮雖然名為親征,但軍務大事皆由監軍太監王振決定,將領處處受王振節制,無法按己意指揮作戰,而王振根本不懂軍事,導致指揮接連失當,最終致使明軍屢戰屢敗
漢朝未央宮。
劉徹和眾朝臣聽得連連搖頭
也不是沒人勸諫,這兩個可真是夠一意孤行的了。
“什么都準備不足,還上下一片混亂,這兩日內匆忙集結的大軍,能有多少準備和實力”
劉徹冷嗤一聲“那太監王振不懂軍事,軍務大事竟然還皆由監軍太監決定,如此兒戲,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明朝朱祁鎮時期。
聽到此,朱祁鎮和王振的臉色更是無法形容的難看,甚至還很沒臉。
尤其是王振,臉幾乎綠了。
感覺朝臣的目光又再次匯聚過來,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視線與打量其實此刻他內心已經安定不起來了,但不能露怯,也決不能讓人抓住把柄話頭
不就是親征失利嗎,那干脆就不親征,再從頭計議,這些大臣又能說些什么
他們
以為這樣就是初始的過程全貌嗎
不不不,當然不止這么簡單就算。
太監王振和朱祁鎮在兩天之內湊合了20萬大軍,不過號稱是50萬,然后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就匆匆出發了。
但與此同時與朱祁鎮和王振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以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員是的,你沒聽錯是100多名的文武官員
不過這么多文武大臣,卻全都不能參預軍政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