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臉色盡變,朱祁鎮更是臉色難堪又難看。
從聽到現在,他內心可謂是五味雜陳,煎熬又復雜不已。
眼見出征在即,竟是如此慘烈又慘敗的結局,這誰能接受
而且先生王振
每每聽起天幕提起“王振”,朱祁鎮這個心啊,都是不可抑制的一顫又一頓,復雜又難以言表。
他當自己是最了解王振的人,對方究竟如何,怎能不清楚
然而眼下這樣的情況
如果沒有天幕,那些死于戰場的數十位朝臣和將士讓他怎么交代
哪怕當下事情還沒有發生,可此時朝堂之上的氛圍,朱祁鎮又如何感受不到
這可真是叫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但現在不開口,恐怕是不行。
內心激烈交戰再三,朱祁鎮還是打算留下王振一命,不過僅此而已。
畢竟事情確實還未發生,他也算是給眾臣一個交代
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戰喪師辱國,葬送了明朝幾十萬大軍。
朱祁鎮欲張口的動作一頓,聽此言,眼角竟抽搐了一下,頓時有種不好的預感
聽起來,土木堡之變中,宦官王振的存在感十足,可是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傻的嗎會任由王振隨意擺布甚至聽令
從朱棣起,設立東廠,宦官登上了政治舞臺,權利更大,可真要較真起來,為什么偏偏是朱祁鎮這里出現宦官專權
就算有前幾位皇帝的“扶持”積累,可說到底,真正大權在握的其實還是皇帝吧宦官專權又能“專”到哪里去
朱祁鎮之前的明朝皇帝皆是一頓,隨后又是深深嘆了口氣。
誰說不是呢。
這點道理,他們還是能想明白的。
可朱祁鎮朱祁鎮不想承認,也不想接受,更不愿意接受
但他不能阻止天幕繼續說下去
為什么不能
有土木堡之變活下來的大臣曾記載道
此戰中主戰場20余萬明軍戰死三分之一,傷者約一半,衣甲兵器輜重盡失,幾近全軍覆沒。
總計傷亡近30萬,是大明開國以來從未有過之大敗。
除此之外,大明帝國最精銳,配備先進火器的京師三大營也毀于一旦,此后雖然經過重建,但也再不復從前戰力。
明朝國勢亦就此中衰,鑄九州之鐵,不能為此一錯。
“國勢中衰,鑄九州之鐵,不能為此一錯”
朱元璋和朱棣等盡是咬著牙
大明建立至今,發展至此,不是為了毀在后輩手里的
傳統史學觀點,包括明史以及明實錄,均認為此戰大敗的元兇,主要是因為朱祁鎮所寵幸的宦官王振所致由于其犯下了各種匪夷所思的低級錯誤,才最終導致了明朝大軍的覆沒。
可后世學者研究證明,其歸根結底,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真正罪魁禍首,必然是朱祁鎮無疑。
否則朱祁鎮這樣一個成年人,整場戰事中難道就一直像個王振的提線木偶一樣王振怎么說,朱祁鎮就怎么去指揮群臣三軍去做,然后還全無半點異議嗎
那到底是朱祁鎮智商低下不正常,還是王振真的有如此大的權利,能真的左右皇帝的意志
朱祁鎮,他就是識人不明,任由宦官當政,自己更沒好到哪里去。
他才是隱沒在王振背后,致使土木堡之變,而后大明國勢由此中衰的罪魁禍首
唐朝李世民時期。
李世民君臣皆認同點頭
一國之主,哪怕被宦官干政,歸根究底,也是自身問題更嚴重所致。
若為君者真如個提線木偶一樣,那皇室宗親能甘愿
就算是朝臣也不會任由此等荒謬,甚至是以下犯上,如此膽大包天的離譜行徑吧
所以只能說,讓那王振做到如此地步,這背后帝王的意愿不可忽視
尤其是那些戰場上死掉的大臣們,其中英國公張輔永樂大帝朱棣麾下的第一名將,交趾的征服者,安南人的噩夢,大明帝國的軍神,年紀已過七旬,卻在亂軍戰事之中遇害,最終還落得個尸骨無存的下場,誰不說一聲可惜
是以英國公張輔的軍事才能,竟然預見不到面臨的危險,只能眼看著大軍蹈入死地嗎
是以英國公張輔的德高望重,竟然卻面對王振一個宦官無能為力,只能賠上自己的性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