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祁鎮時期。
朝堂之上,一片靜默無聲。
不是沒有大臣還對朱祁鎮忠心耿耿,想著有“前車之鑒”,可以避免之后將要發生的事情。
就比如錦衣衛指揮使袁彬
但在聽到這里的時候,袁彬沉默了。
他避開了朱祁鎮望過來的視線。
朱祁鎮目眥欲裂,被震駭驚懼到吐了兩口血,竟是無一人反應
這瞬間,他竟有種“眾叛親離”的感覺這些大臣想要干什么他們這種反應是要干什么
朕是否還有可信可用之人誰還能站在朕身邊
朱祁鎮竟一時怔然,甚至四顧茫然。
但他不甘心他不甘心
又是一陣氣血上涌,朱祁鎮咬牙壓下去,竟是問了一個問題
“諸位焉知郕王繼位,是否做得比朕還好”
朱祁鈺一怔,眾臣面面相覷。
見狀,朱祁鎮立即伸手指向于謙“重用肱股之臣,朕也可以”
“從現在開始還不晚,朕可以”
若說力挽狂瀾,挽救明朝的中流砥柱是于謙,但僅憑于謙一個人,真能做到那么多嗎
命令誰下又是誰在配合其中諸多事情,于謙又如何憑一己之力完成
于謙的功勞不可否認,但明朝君臣上下一心的事實也不可否認。
除了于謙,還有王文,郭登等文武大臣的共同努力。
哪怕這其中仍有宵小存在,可在保家護國,共同努力的大勢之下,明朝的危機才終于得到挽救與解決。
而現在讓我們再回到之前,重點講一下臨危受命的朱祁鈺。
終是講到他了。
朱祁鈺攥緊了拳,他會如何
而朱祁鎮,聲音不由得戛然而止,下頜繃得死緊,同樣攥緊了拳細聽
他就不信不信朱祁鈺能好到什么地步
朱祁鎮帶人親征,朱祁鈺留鎮京師監國,土木堡之變發生后,朝野上下一片驚懼震蕩,有提議南遷的,還有卷鋪蓋直接走人的,京城里幾乎是人人自危,就算有于謙等這樣主戰的大臣在,但最終做主的,還是要等上面來決斷吧
回顧一下朱祁鎮要親率軍隊出征,有人勸他嗎他聽了嗎
再來看看朱祁鈺,最終他做了什么決定
他沒同意南遷,而是聽了于謙等大臣的建議,果斷下令,為主戰迎敵做準備。
聽到這里,眾臣心中便是已有思量。
而后再繼續聽下去
朱祁鎮寵信王振,在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前,就有諸多大臣因為王振非死即貶,但朱祁鎮做了什么嗎
哦,倒也是做了,但卻是多加維護王振。
而土木堡之變發生后,王振之責也不可推脫,朝中王振黨羽仍在,大臣打死王振黨羽,發生午門血案,朱祁鈺又做了什么他又認真聽取了于謙等人的解釋,下令馬順等罪有應得,眾臣無罪。
我們先單從這兩件事上來分析,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個人的“選擇”,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是偶然嗎是二選一嗎
有人說朱祁鈺比朱祁鎮聽話太多,那朱祁鈺為什么不聽別人的話朱祁鎮又為什么非要聽王振等人的話
還有人說,朱祁鈺當皇帝很聽大臣的建議,是因為他皇位來路不正,那這兩件事發生的時候,朱祁鈺還沒當上皇帝呢,這又要怎么解釋難道他能預知也肯定自己之后必然會被擁立為帝
秦王宮。
嬴政不禁嗤了一聲“什么偶然,若那些選擇是偶然,那之后接二連三的選擇也是偶然”
哪里有什么二選一,不過都是個人選擇罷了。
所謂的二選一,也是知道能重來,知道后果,才要做出的改變罷了
有句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從一開始,朱祁鎮和朱祁鈺的種種選擇,若排除外界種種因素,其自身的影響難道可以說沒有
朱祁鎮,就是那宋朝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宋高宗趙構之流,他能不知道種種選擇下帶來的后果
那再說回來,擺在朱祁鈺眼前的種種選擇,其實選哪一個,會對他現有的身份造成很大影響嗎那為什么朱祁鈺會選擇主戰,而不是南遷如果北京城破,朱祁鈺難道就沒有生命危險
漢朝未央宮。
劉徹也是搖了搖頭,輕嘖一聲道“所有的選擇,不過皆是出自本心。”
而那朱祁鎮,真可謂是自私自利,貪生怕死之輩,一點大義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