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便是婁子伯的建議了——施恩、舉薦、用于他處。
這個建議是考量了程普、高順、成廉、徐榮這四人的處置……大漢朝煌煌在立,不可能說把這些有職司的武將全都一直帶在身邊,但是公孫珣卻很少擔心這四個人將來會如何如何。
首先,程普是鄉黨,又幾乎是公孫氏一手提拔起來的,從出任公孫昭的佐吏,到公孫珣的兩次舉薦,便是前一陣子他的假司馬轉為正職別部司馬都是公孫珣托的人情,堪稱公孫氏的門生故吏兼鄉黨……這種人,除非是公孫珣日后無能無德到了極點,否則真的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
其次,高順這個人,一個自然是看中了此人的忠誠清白,另一個卻是公孫珣自問也對他有莫大恩情……從一個軍中陪隸,一舉提拔為曲軍侯,這份恩德,夠他高素卿還兩輩子的!
至于徐榮,其實是介于兩者之間。
安利號東遷遼東,讓他們有一些鄉黨的感覺,卻沒有程普這么近;父子皆出身公孫域的提拔,又在公孫珣手下立功,也是標準的公孫氏門生故吏,只不過公孫域終究是遼東分支,還是沒程普那么牢固而已;除此之外,征伐高句麗之時徐榮幾次無知闖禍,也是公孫珣一力保下來的,算是也有些恩德,卻也是不如高順那么深重……但加在一起,又有什么可擔憂的呢?
而成廉……說白了,公孫珣不在乎,他一開始就是當獵犬養的,不差這一個兩個!
那么呂布的處置便是從這些人的處置得到的靈感了,所謂距離、恩德、個人觀感的綜合處置:
首先是舉薦,大漢朝最講究的就是這個,無須再多言了,一旦呂布的仕途從此處開始,那呂奉先就要承公孫珣和劉焉一輩子的情……就好像理論上他需要感激丁原、董卓一輩子一樣。
其次,這個處置使得二人處于一個不遠不近便于觀察的距離。
畢竟,呂布這個州從事雖然理論上是劉焉的部下,但卻要負責趙國事物,再加上鄴城距離邯鄲實在是太近了,州從事也不需要固定在鄴城不動,這就意味著他實際上是在為公孫珣和劉焉同時工作。
除此之外,州刺史任期較短,劉焉本人是天子看中的‘宗室長者’,隨時可能高升離任,而據公孫珣對自己那位老師的猜度,恐怕對方不會讓自己輕易去邊郡,宦官們也不大樂意自己回中樞,那么繼續在河北打轉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換言之,劉焉隨時可能滾蛋,而呂布一個并州來的邊郡人,想要在河北繼續維持下去,就必須要依附于公孫珣。
屆時,如果公孫珣真的觀察夠了,完全可以納為己用的。
最后,假如呂布蹬鼻子上臉,一攀上劉焉便看不上自己,反而要忠心耿耿的跟著劉君郎一輩子,劉君郎又覺得奉先這人不錯,認個干兒子什么的一路帶到成都……那就讓他跟著吧,正好省心了!
當然了,婁圭原本其實提供了兩個方案,一個舉薦給州中,另一個則是讓趙平出面給呂布在趙王的屬吏中尋個出處……但是,后者其實跟直接任用沒什么區別,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公孫珣到底是尊重呂布這兩個字的分量,州從事是權責極重的職務,而趙王屬吏,如果不是千石以上的朝廷命官,那基本上是廢職,只怕反而讓呂布心生怨望。
不過就眼前而言……呂布大禮拜過劉焉以后,又趕緊朝公孫珣致謝行禮……倒是依舊彬彬有禮,且顯得真誠可靠,好像確實是對公孫珣感激不盡。
只能說,天長日久,且觀之了。
此事既了,宴席也就再無事端。
眾人散去以后,公孫珣又親自帶著呂布送劉焉去歇息……后者倒還是依舊給面子,居然宿在了公孫珣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