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虜的騷動第二日很干脆的平息掉了,所以公孫珣繼續留在淇水畔數日,以監督焚尸,等到六月中旬快要結束的時候才移營去了陽翟,然后才見到了婁圭為他尋來的棗祗與戲忠。
雙方見禮完畢,公孫珣自然是好言寬慰,而戲忠和棗祗倒也沒有玩什么戲碼……因為正如戲志才之前自己說的那般,當這位聞名天下的白馬將軍引著數萬大軍浩浩蕩蕩,在麾下無數名將、勇士簇擁著來到跟前的時候,他們根本不可能忽視掉自己這位新主公身上的層層光環。
再說了,戲忠早已經被婁圭整治了一番,而棗祗根本不是那種會使幺蛾子的人。
“棗文恭盡忠職守,勤勤懇懇,但卻失于固執,不如王叔治許多。”等到二人暫時退下以后,婁子伯是如此對公孫珣言道的。“但其人終究在郡府中辛苦多年,算是個可以信任與直接使用的人才。唯獨戲忠,此人雖然有些才智,卻是典型的眼高手低,所謂只有嘴上功夫而已,想要直接托付正事,未免太急。”
公孫珣對此深以為然,因為這跟他想象中的二人形象基本對路,而且他也確實做出了讓棗祗直接去軍營中幫助王修奉公,卻把戲志才當做婁圭副手,然后并未給予職司的分派。
這里必須得說一下。
要知道,在公孫大娘的故事里,那些謀士個個才智過人,好像一出山一言能決天下大事一般。但在官場歷練多年的公孫珣卻早就知道,打仗和政務都是需要身體力行的,而真正有本事的人也都是有職司和經驗的,像那種純粹出主意的職業謀士不是沒有,但并不是主流。
譬如皇甫嵩賬下的閻忠,他最大的身份是涼州名士和前信都令……是因為丟了官才去入幕做了個單純的謀士;而公孫珣身邊的呂范、婁圭,實際上是心腹私臣,或者說是家臣。
而且坦誠的講,公孫珣是能看出來的,婁子伯這個從小覺得大漢藥丸的人倒也罷了,對官職并沒有什么想法,可總領幕府的呂子衡心里對正經官職卻是很期待的,只是礙于自家主公的事業,將這心思藏起來了而已。
然而,公孫珣能察覺自己下屬的心思,卻沒注意到自己的做派……恐怕連他自己都沒察覺到是,他如此安排戲志才,也就是動輒將才智之士‘謀士職業化’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受自家母親影響的嚴重非正常行為。
因為真正歷史上的那些頂級謀士,純粹以謀劃為生的人基本上是鳳毛麟角!
就拿這潁川最出名的幾個謀士而言:
荀彧是尚書令,實際上主持國家政務幾十年,那是宰相一般的工作;
陳群前期在曹操幕中做西曹屬,后來參贊軍事,但很快魏國建立,他做的是吏部尚書、御史中丞,然后也是尚書令,成為了實際上的宰相;
鐘繇呢,是相國、廷尉、中尉、太尉,從舉關中而助曹操開始,就是標準的公卿重臣;
郭嘉呢,他死得早,可依然是‘掌戎律’,是負責軍法的;
唯一特殊的似乎是荀攸,荀公達這輩子基本上就是在為曹操出主意,而且軍事謀劃極多,算是個標準的謀士,可即便如此,他也一度出任尚書令!
至于說公孫珣見識過得其他人,諸如程昱、董昭、沮授、審配等人用謀士二字來論,那就更是可笑了!
歷史上,程昱出將入相,太守、將軍、尚書、公卿都干過,可就是沒干過什么‘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