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場大雨,一場回馬槍式的突襲,卻讓沮公與最為倚仗的東西滑落在地,也讓他陷入到了一個最難堪的境地,甚至于說是危險境地——混亂之中,本就擅長斬首突襲的關云長也同樣注意到沮授的位置,然后干脆棄掉城門前的戰斗,親自向沮授處殺來。
左右軍士紛紛來救,卻被跟在關羽身后的潘璋等人死命隔開。
眼見著一時危急,沮授之子,也是初次從軍的沮皓不由在將旗之下下跪懇求,涕淚相加于雨水之中:“大人何必爭一時之氣?”
“受人恩祿,成人之事,今日若退,有何面目見天下人?”沮授一時氣急,竟然將自己兒子一腳踹開。“再說了,我軍兵馬如此雄厚,戰局也亂成這樣,他區區一千人看似強盛一時,卻只是在以攻為守趁亂尋個退路而已,怎么可能真就讓他給斬了?!”
沮授的話是對的,就在關云長嘗試推進到沮授身側之時,忽然間就聽到身后一片歡呼,回過頭來才知道……原來,看到城下關羽所部戰局占優,審配不顧危險,主動打開東門,引兵前后夾擊門前的沮授殘部,順便接應關羽所部入內!
見到此景,關羽也不戀戰,反而即刻勒馬掉頭,準備入城——說到底,關羽從不是個魯莽的匹夫之將,而是個非常實際,非常善于借助環境、工事的將領,那些看起來囂張至極的表現,乃是做好準備之后,用最小代價換來最大收獲的一種表象而已。
就好像一千碰八萬,看似荒謬……但實際上呢?卻是城下作戰本就是一千人最合適,真要是三千人齊出,反而笨重。
同樣的道理,壘土山第一日便強行出征,好像是賭一時之氣,但其實卻是看準了天氣,準備借天威引發亂象,然后從容歸去。
便是眼前,他之所以不顧敵軍厚重兼環城往外的地面泥濘濕滑已經不便馬匹作戰而依舊選擇冒險突襲沮授,本身就是為了造成沮授所部混亂,然后趁機清理東門,以便撤退而已。現在既然有機會全身而退,他自然毫不戀戰。
但是,眼見著東門前專門負責阻敵和看守城門的沮授一部在前后夾擊下瞬間崩潰,然后東門大開,關云長親自斷后撤軍……然而,未過多久,潘璋剛剛奉命引兵入城,關羽尚在城外斷后,卻有一名袁軍大將不顧一切,在戰場上尋到了關羽,正是渤海高覽高明卿!
話說,高覽與袁氏姻親陳留高氏并無關聯,他乃是渤海豪強之家高氏子弟,而其少年時便好勇斗狠,浪蕩無行,只是素來景仰自己一位族兄,喚做高衡、字玄卿的人物。但是他這位族兄忽然有一日棄了那種游俠生活,帶著一些伴當自去投軍了,而且很快,就在當時還是個別部司馬的衛將軍公孫珣麾下隨同出塞,并居然一去不回。
一開始高覽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來有族兄伴當回鄉,這才知道,他那位族兄不是戰死,而是得罪了公孫瓚,復又因此牽扯到當時公孫珣與護烏桓校尉夏育之間的私人恩怨,在軍中兩面為難,最后被公孫珣和那個夏育一起給活活逼著自殺了!
這件事情以后,視在河北勢力極大的公孫氏為仇眥的高覽也不再整日浪蕩,而是干脆投軍。
而等到黃巾亂后,此人雖然因為戍衛之功得以升遷,卻在聽說公孫瓚將來渤海為任之后又選擇了背離家鄉,入州中為官,前后數年,機緣巧合,最后終于光明正大的與公孫氏在戰場上相會了。
總之,正是因為公仇私怨并有,所以其人在河北作戰,向來奮不顧身,之前在舊瀆如此,今日也是如此——想想便知道了,高明卿此時見到關羽以千人戲耍數萬大軍,最后殺傷無數之余居然要從容而退,又如何能忍?
漸漸淅淅瀝瀝的雨水之中,其人怒從心起,兀自脫下滿是污泥已成累贅的鐵甲,然后只提一根長矛,便徑直引數十親衛往城門處直撲而來,儼然是要留下關羽!
高覽氣勢洶洶,關羽如何看不到,只是看到對方未著甲胄,沒想到是什么重要人物而已。不過既然來了,那關云長也沒理由不戰,只見他不慌不忙,先是下馬將坐騎交與撤退士卒往城中帶去,復又從一城內接應士卒手中取來一矛,自帶親衛上前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