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元公主對駙馬張敖,有感情嗎
曾經有,但不多。
張敖之父張耳曾是信陵君門客,逃亡時被一個剛喪夫的富家女相中許婚,借助富家女的財勢開啟了人生之路。也曾經有過刎頸之交,是著名的共患難的刎頸之交變成不可共富貴的翻臉死敵主角人物。
好運在他和同樣有著娶了富家女吃軟飯上位的劉邦相識多年,早在魏國滅亡時就常在一起吃酒聊天。
盡管有著“同病相憐”的舊交,張耳其實一開始也并不看好劉邦,但由于死敵陳馀要劉邦拿張耳人頭才肯投漢,結果劉邦給了個騷操作用一個跟張耳長得像的人砍頭后把人頭送給了陳馀,陳馀這邊剛投劉邦,劉邦項城大捷后就飄得飲酒作樂狂歡,結果被項羽偷襲大敗而逃時,對岸傳來張耳還活蹦亂跳的消息,陳馀大怒投了項羽追殺劉邦。
張耳就只能站在漢王這邊,前腳幫著韓信背水一戰奪下趙國,后腳就被從項城大敗而歸連夜潛入營中的劉邦奪了兵權。
好在劉邦借著張耳和韓信的兵馬反敗為勝后,不光應韓信之請講張耳封為趙王,后來將十幾歲的女兒嫁給三十多歲的張敖。
這顯然不可能是出于什么感情因素,跟著自家老爹封侯的張敖也不可能到三十多歲無妻無子無妾,然而在他的記載中,妻子之位只有魯元公主,連被封侯的庶子之母都沒能留下姓名。
而魯元公主的婚事,在劉邦看來,完全是出于利益交換。
為了換取趙王張耳的兵權和支持,他可以將女兒嫁給大了她二十多歲的張敖。
同樣在劉敬出餿主意請劉邦嫁女和親匈奴時說“匈奴人兵強勢大,我們無法以武力使之屈服,而且冒頓殺父娶母,也沒法跟他講仁義道德,只能從長計議想辦法讓他的子孫后代臣服大漢”這就是公主和親的由來。注1
劉敬想得很美。
如果劉邦用嫡長女嫁給冒頓單于,還多送點陪嫁,那單于必然以公主為正妻,要是生下兒子那就是太子,以后就是單于。只要他們貪圖大漢的錢財禮物,陛下就可以在送禮的同時送去有識之士教化他們,讓他們懂得禮節。
這樣冒頓在的時候,就是陛下的女婿,死了以后,那就是陛下的外孫做皇帝。哪里有外孫敢跟祖父分庭抗禮的呢如此一來,匈奴慢慢就沒法跟大漢作戰,而臣服于大漢了。
劉敬還特地提醒,如果不能派長公主和親,而是以宗室或后宮女子詐稱公主,如果被冒頓知道,不肯尊敬親近,那就沒這些好處了。
于是劉邦竟然真的覺得這主意妙計了,“善”然后就打算吧已經嫁人生子的魯元公主送去給冒頓當閼氏。
呂雉差點被氣瘋了,扯著劉邦日夜哭泣,“我就這么一子一女,怎么能忍心將她遠嫁到匈奴”當年她被項羽囚禁,不能保護子女,就連劉盈等于都是魯元公主照顧著一手帶大,好不容易熬出頭,女兒嫁人了,都已經生兒育女,居然還要被遠嫁去匈奴和親
這如何能忍
史書上一句“上竟不能遣長公主”,名義上是因為呂后日夜哭泣哀求,實際上這也是帝后之間的一次角力交鋒。
作為剛剛打了敗仗全靠賄賂匈奴閼氏吹枕頭風才逃回來的皇帝,在這次交鋒中顯然處于下風,無論是礙于呂后“哭訴”還是其他原因,曾經拋棄妻女踹兒子的劉邦這次居然沒有堅持到底,而是用個宮女冒充長公主嫁給了單于,派劉敬前去和親結盟。
結果的確如劉敬所說,不光這個冒牌長公主沒能實現讓匈奴子孫為漢臣的夢想,后來歷代派去和親的公主,也從來沒有達成這個“美好”的理想,反倒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送人送錢送物,促進了對方的經濟發展,在塞外留下無數香魂悠遠的公主墳,靠女人起家開國奪得帝位的皇帝們,始終還是沒能用“女兒”們的和親實現征服外夷的夢想。
彼時的劉邦,沒能把嫡親女兒送去和親,顯然是有怨氣的,所以才會在“路過”趙國時,故意倨傲無禮地辱罵張敖,哪怕張敖已經竭盡所能恭恭敬敬地執子婿之禮,他還是故意找茬,故意“發現”有人埋伏意圖行刺。
折騰一番,張敖的趙王之位被削了,劉如意從代王換封地到了趙國成了趙王,劉邦這口氣才算稍稍咽下去了那么一丟丟。
畢竟,張敖不光以子婿之禮相待,還送上美人趙姬供其享用,在趙姬懷孕后為了避嫌甚至給她單獨華美宮室,生下劉長后送進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