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原本就想著要收回劉氏諸侯王的封地,還沒想好從哪一個開始,劉濞就自己送上門來。
天授不取,反受其害。
她當然不會跟劉濞客氣,該收回來的封地,自然要收回來。
當初劉邦分封諸侯王,其實也是因為朝廷無人,以現在的人手和管理能力,根本無法管轄到邊遠地區,削除開國異姓諸侯王,分封劉氏諸侯,也是為了以血脈維系,鞏固中央政權,不得已而為之。
可無論是劉邦還是呂雉,都知道這法子無法持久,不管是劉邦定下白馬之盟,還是呂雉當年大封呂氏諸侯,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說難聽點就是飲鴆止渴罷了。
呂雉從u主陳曦推送的視頻里不僅看到了劉盈之死,也看到了自己死后呂氏做亂不成,反被滅門。
而如今又看到了漢景帝削藩引發的“七王之亂”,說到底,都是因為分封諸侯王,自成一國,權利滋生野心,中央政權強勢之時倒也罷了,可一旦皇帝年幼勢弱,就難保諸侯不生異心。
想想七王之亂以劉濞為首的話,那頂多也就是三四十年內的事,文王百子分封天下,哪怕周武王伐紂滅商,說是一統天下,可周王室實際上能管轄的,也不過是鎬京和成周洛邑之地罷了,各地諸侯勢大,周王室漸漸成了擺設,就連孔夫子周游列國,也是想求得諸侯國官職,未曾想過去周王室發揮能量輔佐天子。
張良阻止了劉邦分封昔日六國后人,劉邦更進一步定下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就是以前朝為鑒,避免再出現架空皇室的局面。
劉邦或許想著,老劉家一家人,總不能窩里反或者就算窩里反,這肉爛在鍋里,總歸還是劉氏天下,不至于改朝換代罷了。
可呂雉既然看到了后世可能發生的事,靠著陳曦的后世經驗,已經改變了劉盈的命運,自然不甘心再做個“垂拱而治”“無為而治”的太后,而是干脆利落地從現在開始,就收攏權力,不給這些諸侯王成長為“七王”的機會。
王都無了,看你們還鬧什么亂。
更何況,這些諸侯王陰奉陽違,對王朝的統治并沒有起到當初預想的作用,既不能扶持中央,更不能對抗外敵,裹亂內戰倒是十分在行。
從劉邦開始,到呂雉當初推行政令,說無為而治,目標是讓官員們不要擾民,與民生息,讓經歷了多年戰亂的百姓能夠有個喘息繁衍的機會,然而真正落到實處得了好處的,卻只與諸侯和大貴族們。
大漢開國就開始推行的十五稅一,到漢文帝時期的三十稅一,都只是指田稅,并不包括徭役和丁稅,可在中央政權無為而治的時候,諸侯和公侯貴胄在瘋狂地兼并土地,他們向國家繳納三十稅一的田稅,卻向農民征收五成田地收入,這還不包括徭役和人口稅。
就在被司馬遷狂吹的“文景之治”時代,上層統治階級固然過著“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后世鮮能及之”注1的黃金生涯,可底層百姓卻因為各種明目的徭役和人口稅,動輒傾家蕩產,從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注2甚至“生子則殺”注3。
呂雉不知道這事兒也就罷了,既然都知道幾十年后大漢治下會因為諸侯囂張至此,導致民生凋敝至此,自然就想從現在開始,盡量解決解決諸侯的問題。
劉氏諸侯王不行,呂氏諸侯王同樣也不是好東西。
那些仗著她勢而起的呂氏后人,渾然忘了自己的出身,變本加厲地作惡,到頭來被陳平周勃撲殺也是自取其咎。
呂雉既然打算自己稱帝,以呂鳳魯元公主為皇太女,就不打算再像從前那般無腦扶持呂氏族人,那跟劉邦大肆分封劉姓諸侯一樣,都是禍根。
大漢立國之初,便是郡國并行,既想避免強秦廢宗室分封二世而亡之例,又想以同姓宗室諸侯國合力扶持中央之利,想法的確是好的,可人心并不會因為血脈相同就變得齊心協力,結果就是哪怕同姓諸侯,也一樣會內亂內斗,紛爭不斷。
尤其是像劉濞這樣的,私采銅礦,私鑄銅錢,挖的是國家的國庫墻角,肥的是自家諸侯國,就算沒有晁錯建議削藩,早晚也會成為內亂之源。
所以,呂雉毫不猶豫地先將他的封地沒收,吳國變成江東郡,銅礦收歸國有,江東的土地富饒,正好可以作為她的經濟試驗田,推行新農具和新糧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