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給武則天直播安史之亂平平無奇的考題中的“良苦”用心
科舉殿試從唐高宗李治開始便有,但并非常例,李治一朝也就開了兩次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考進士們。
因為到了殿試這一關,無關黜落,只關系到最終名次和在皇帝面前留下的印象,所以能到這一關的進士已經是朝廷的準官員,所以才華是不缺的,考的就是他們的應變和對皇帝心態的把握,否則就算寫得錦繡文章,但沒說到點子上,戳不中皇帝想要的點,就算是李白在世,也一樣無法名列前茅。
前幾關的選拔,由禮部和主考官出題,考試題目還在科舉所列的考試范圍內,可到了殿試的時候,由皇帝出題,就完全看皇帝個人水平和心態,就很容易超綱出現一些非常“奇葩”的考題。
比如后來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曾經出過玄元皇帝應見賀圣祚無疆的考題,顧名思義,就是應制詩,歌頌太平盛世,皇帝萬壽無疆相當于皇帝求夸夸,進士拍馬屁。
而到了玄宗的重重重孫子輩唐文宗李昂時,殿試忽然出題為霓裳羽衣曲詩,不知他是想歌頌一下先祖皇帝的愛情故事,還是羨慕唐明皇能有楊貴妃
武則天定下規矩,將殿試設為常例,以后每次科舉后都要進行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道考題,就是要親自來看一看這些考生的“真才實干”。
一道題考詩賦,以大云經為題,就是要考生夸夸女帝乃是奉天承運,以佛經為典。
一道題考公文,舉用有過官吏,武則天剛斬了一批酷吏,想要啟用當初被這些酷吏貶謫的官員,卻又不能完全推翻她自己當初批準定下的罪名,那么要如何召回或者讓朝臣來舉薦這些曾經“有過”的官員,這奏折的考點就多了。
最重要的一道策論題,“古者司徒修明禮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今欲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道何之從注1”
明面上,問得是朝廷選才正學之法,可只要懂得結合當前時事,就知道女帝問的不僅僅是選士之法,而是如何推行她的男女教育普及,同科參考等科舉之法,再深入一點,甚至還可能觸及她選擇繼承人的方向。
十九名進士的考卷,最后都會提交到皇帝面前,能不能讓皇帝滿意,將決定他們最終的名次排序和仕途前景。
看到殿試考題的新科進士們,先是一喜,感覺女帝出題并沒有特立獨行,出些刁鉆古怪的難題,應制詩是必有之作,但凡來赴考的沒有準備十首八首通用體詩賦都不敢踏進考場。
公文表誥也是中規中矩,可同樣的題目,不同的人,能不能做到揣摩上意,令龍心大悅之作,就要看各人的本事了。
至于最關鍵的正學選士之法,壓中題目的人也不少,只是有的人洋洋灑灑寫了大半篇之后,忽然聽得環佩聲響,一抬頭,看到女帝在上官婉兒的陪伴下正緩緩走入考場,巡視著正在揮筆作答的考生們。
考生們不由緊張起來,甚至有人在看到那明黃色的裙袂在身邊閃過,感覺到一陣香風襲來時,手一抖連筆都差點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