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不用徐二舅回答,沈四伯他們都能給出肯定的答案,“那是自然,林舉人收徒標準可高了,除了他兒子和一位族侄,咱們鎮上就再沒人能入他的眼。”
“聽說林舉人另收的幾個學生,有兩個是他同窗家的孩子,可見林舉人的學問也很不一般呢。”
徐二舅熱情加入討論,“有件事你們都不知道,鎮上那些老秀才都說,林舉人的學問完全可以去考進士的,只是他身子弱,怕遭不住那個罪,加上其獨子林公子天資聰穎,林舉人才暫且歇了科舉的心思,專注在家培養林公子,也順便教一教學生。”
得知林夫子有向林舉人舉薦學生的意圖,徐姥爺也很激動,他跟沈麗姝想到一塊去了,先不說林舉人收不收收學生,至少林夫子這舉動,說明他是看好孩子走科舉路子的。
現如今,女婿是衙門小吏,工作身份都體面,姝娘又帶著兩家人一起賺大錢,他們只要肯齊心協力,供一兩個孩子走科舉想是沒問題,壓力大點,日子也只會比原先好過。但只要有孩子考取了秀才甚至是舉人功名,那才是真正祖墳冒青煙的好事,家里培養了出了有功名的讀書人,都不需要他升官發財、改換門庭,也能造福往后三代子孫了。
想到某些畫面,徐姥爺心中便是一片火熱,認為林夫子這般助人為樂,他們也要全力配合才行,勁往一處使,努力促成這樁大好事,他們的福氣就在后頭了。
于是老人家當時就給兩個兒子下了死命令,要他們發動自己認識的“狐朋狗友”們,全方位打聽林舉人的事情,最好事無巨細,不能漏掉絲毫細節。
雖然他們和林舉人都住在通許鎮,細究起來還有七拐八繞的關系,但是一個是普通人家,一個是當地“豪門名流”,差距之大就像生活在兩個世界的人,以往沒機會打交道,就只能臨時抱佛腳了。
還好徐大舅和徐二舅都算是交游廣闊的類型,奉旨吃瓜,還真聽了一耳朵林舉人有多牛逼的事跡回來,然后就讓想要分析一下他們能從哪里下手的徐姥爺徹底麻爪了。
好像根本無從下手啊,林舉人不缺名也不缺利,林家也夠有錢的了,那些想讓孩子跟林舉人念書的地主員外,不知道明里暗里給林舉人送了多少好東西,人家都不為所動的,自家這點家底,想突出重圍也太難了。
徐二舅在跟大家八卦完,就委婉向沈麗姝表達了徐姥爺對此事幫不上的無奈,同時也提醒他們,這事真沒法使力,只能聽天由命,然后每日一禱告,希望林夫子能夠說服林舉人。
林夫子和林舉人都姓林,又都是通許鎮本地人,當然是有些關系的,林夫子算是林舉人的族弟,雖然兩家早已出了五服,但徐姥爺他們都樂觀的認為,林夫子的話至少比外人好使些,這件事還是有一定成功的可能。
他也不知道為什么,這些本來是該給妹夫和三妹說的,可外甥女只是簡簡單單的看他一眼,他就下意識把自己所知的東西,竹筒倒豆子般全都說給外甥女聽了。
沈麗姝聽完倒沒有他們擔心的失望或者忐忑,她正在用全新的目光打量小老弟們,美滋滋道“咱們這里可是汴京,鎮上真正有學識的舉人不多,難道京里還不著么大不了多花些錢,再窮不能窮教育。只要他們有這個天分,好先生倒也沒那么難找。”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林夫子是覺得二弟有天賦,還是大弟二弟都可以”
沈文殊不好意思的低頭,“夫子說我啟蒙的晚,天資也一般,勝在讀書專注刻苦,若有條件也可以試試科舉,但二弟年紀小,可塑性極佳,最好不要浪費了。”
沈麗姝聞言放心了,立刻用手背蹭了把大弟的狗頭,“我就說咱們大弟也是聰明好學的孩子,怎么會沒天賦你能夠專注讀書就是一種優勢,不知道強過多少人。”
她知道大部分人其實都是普通人,只要肯努力學習,清北那種頂尖大學可能需要一些天賦和運氣,但是211還是可以肖想的。
換算成科舉,大弟考中秀才的幾率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