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次也不差多少,為他們的事業打開了更上一層樓的大門,也是值得紀念的日子。
想到香噴噴的羊肉串,沈麗姝回去的一路上都高興到飛起。
更高興的是,回去再不是她一個慘遭所有路人的圍觀了。
此時車上已經沒有了小伙伴們特別買了帶回家的大包小包,只他們一家六口回家,完全是輕車簡行。
盡管他們出鎮子的一路都有親戚朋友、甚至是見過不多的鄉親們,也紛紛打包家里的土特產來為他們送行,臉上掛著熱情純樸的笑容。但自從徐二舅承包燒烤攤的采購進貨工作,早有機靈的鄉親跑來推銷自家農產品。
他們也沒仗著相熟的關系占便宜,徐二舅去菜販子那里是多少,他們也賣多少,嫌貴還可以再便宜些,畢竟,雖說大家都是本鎮人,吃不完的瓜果蔬菜想要拿到集市上賣,該交的攤位費照樣一個銅子也少不了。
本地人的優勢只是比村里的少走幾步路,想賺幾個小錢,還得花上半天時間在那里吆喝招呼,生意跟那些菜販子也沒得比,有這閑功夫倒還不如多懇兩畝地,很多人嫌耽誤干活,那些可以省下來的瓜果菜蔬,寧愿全都吃進肚子里。
但是以比市面標準略低一些的價格全給徐二舅,就省去了中間這些麻煩和成本,他們付出的就只是動動嘴皮子,徐老二一旦答應便是血賺,降低一些價格都不虧;萬一徐老二嫌麻煩不同意,那他們也沒損失。
遇到這種毛遂自薦的,徐二舅沒點頭也搖頭,只說要咨詢一下孩子們的意見,回頭再答復他們,然后進城就去找外甥女拿主意了。
當時精明的徐姥爺和徐大舅也在家,父子三個沒一口回絕登門的鄉親們,其實就是有戲的信號,畢竟那時的沈麗姝和小伙伴們忙到飛起,徐二舅很清楚他們顧不了太多,自然不會拿沒必要的事情去打擾他們。
沈麗姝一聽也覺得挺好,這年頭的瓜果蔬菜都不打農藥,也沒啥改良品種,頂多有些人種菜技術高,拿出來的果蔬賣相比別家好看,但切好串一串上烤架,基本沒差。
只要不是特別歪瓜裂棗,找菜販還是本地老鄉買的都一樣,反正按斤稱而不是按個頭算錢。
讓鄉親們賺這筆錢,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沈麗姝沒忘記他們開燒烤攤的一部分啟動資金,是來自林子里的板栗,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無人承包的山林土地就是大家共有的資源,他們把大部分板栗弄走了,其他鎮民四舍五入就吃虧,只是看在沈徐兩家都是孩子們上躥下跳、沒大人出面的份上,且也就弄這一回,鎮民們才沒有過多計較。
但是仇富是本能,都知道他們搞事情賺到了錢,卻只顧著自己享受,一點不惦記著老鄉們,久而久之可就招人恨。不過現代企業家們給沈麗姝樹立了很多榜樣,偶爾做點好事回饋鄉里,樹立仁義形象,就能搖身一變成慈善家,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
總之作秀也有,真想給鄉親們打開方便之門也有,沈麗姝舉雙手雙腳支持徐二舅收他們家的果蔬,也不壓價格,批發價多少就多少,也同跟菜販子合作那般,每天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搞那些先記賬以后結的套路。
如此便相當于多了一份收入,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大半個鎮子聞風而動,鎮民們從嘴巴里節省一些,多少能賺個兩三位數。
還有更聰明些的,得知沈麗姝他們鳥槍換炮、都要把攤子變成大鋪子了,需求量只會趨于穩定,他們這兩個月春耕,也不聲不響多種了些菜蔬,巴望著今年賺筆大的。
于是沈麗姝一不小心,又成了大半個鎮子人心中的小財神奶奶,所以他們這次回鎮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熱情歡迎。
保持下去,鄉親們以后只會一次比一次熱情。
大家真心實意想要歡送沈家六口,只是他們把能賣了換錢的農副產品都賣了,不能賣的也要留著填飽肚子,能送給沈家的東西實在有限,也就一把蔥兩個蛋幾頭姜這樣子。
沈家旺和沈徐氏態度堅決點表示不能收,他們也就作罷了,最后實在無法推拒的,就那么幾個跟他們沾親帶故、實實在在得到好處的,比如徐二舅的好朋友大頭叔叔,堅持要送半只據說是家里人自己捉到且風干的野雞,給沈家人嘗嘗鮮,沈爹盛情難卻也只能答應了。
但這樣的就那么兩三個,自家要收的禮物也有限,因此回去的行李,仍比來時少了三分之二,占不了什么重量,沈麗姝還可以跟三個弟弟整整齊齊坐在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