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沈麗姝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不過接下來幾天,她還是把重心放在實驗上,調整過無數次水和硝石的比例,希望能真正凝固成冰塊。
沒有冰塊的制冰術它莫得靈魂
但是結局也不能徹底失敗,沈麗姝發現硝石的份量超過水的時候,勉勉強強能凝結出一點點碎冰,手一戳就碎了的那種。
如果把硝石的份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應該能得到她夢寐以求的冰塊,但是已經沒有繼續的意義了。
世上
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沈麗姝算了一筆賬,把手上十七多斤的硝石一次性利用上,可能會得到十斤出頭的冰塊,那這十斤左右的冰塊,能做多少份冷飲
一百份都算多的了。
硝石確實可以重復利用,可每次使用后后重新蒸發的硝石,份量都會有所減輕,沈麗姝做過比較嚴謹的數據表,他們穩定推出冷飲后,一天做三次冰,差不多兩天就會耗損一斤硝石。
他們買這些硝石花了二十貫,她爹說掌柜的給抹了零,如果零售價不打折,一斤至少要一千兩百文,相當于每天制冰的基礎費用在六百文左右。
這個成本沈麗姝是滿意的,就算每天制冰的成本翻一倍兩倍,跟它帶來的銷售額比起來,她認為也是值得的。
但是非得制成冰去銷售,他們要面對的卻不僅是制冰成本翻倍的問題,時間門和人工成本也不容忽視。
每天三次的頻率增加到八九次都未必夠用,讓水降溫結冰平均算一個小時,把水煮干重新獲取硝石也需要差不多的時間門,這樣重復操作近十次,就算顧客愿意等,時間門它也不允許啊。
串都擼完了,冰塊還沒上,豈不是很尷尬
一想到那個畫面,沈麗姝毫不猶豫放下了她的驕傲。
反正顧客們也不是很在意看不看得見冰塊,只要喝起來夠冰夠過癮,就是合格的冷飲了,把硝石制冰改成硝石冰鎮,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至少顧客們都比老板滿意。
而老板只要看到每天的營業額,那點計劃失敗的不甘,就徹底煙消云散了,還反過來安慰自己,她想象中的制冰術相當于制冰機,而真正做出來的大約是冰箱一樣的東西。
就算二十一世紀,也不是人均制冰機的,冰箱它難道就不香嗎
有冰箱還是很香的,不僅營業額提高,就連上班環境都得到了改善,這么一大缸冰水放在后廚,像是臺天然空調,小伙伴們可以輪流過來蹭空調。
等天再熱起來,他們的宿舍和家里也可以利用上這個天然空調,豈不是美滋滋
沈麗姝于是放下了最后一點遺憾,專心致志開發新產品,趕在枇杷下市之前,推出了三款楊梅新品,分別是冰點楊梅、楊梅水和楊梅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