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后,水鏡在又一次忽然出現在上書房。
朱元璋從上次的觀眾評論中獲知“一周”在后世是指七天。
現在他仍然不清楚為什么后世人習慣使用這種紀日方式。可以確定的是兩個世界存在明顯的時間差異,這里過了小半年,那邊才過了一個多月。
什么造成時間差異
影像制作者恐怕也不清楚,那只咕咕應該還不知道自己的視屏會投放到另一個世界,否則評論區早就炸鍋。
當然,這只是從有限的畫面中推測的結論,正確與否有待考證。
大家好,我們迎來這一期的最后一集十二塊木板引出的明朝舊事終。
朱元璋瞧見開幕的這行字,果然與他的感覺一致,這段故事就要講完了。
他悠哉悠哉地端起茶杯,一邊不急不緩地喝了一口茶,一邊瞧著畫面播放。
再也沒了去年九月乍見水鏡時的驚愕與懷疑,現在就像聽說書先生講另一個明朝的往事般淡定。
上次說到朱棣登基后,永樂三年第一次派鄭和下西洋。此舉不是耗費大量財力與人力去確定建文帝是死是活,而是要構建大明王朝的天下秩序之海洋版。
這不是對朱元璋“海禁”政策的挑釁。恰恰相反,是虎父無犬子而欲長江后浪推前浪的表現。
話說朱元璋創建明朝后,一手締造出他認可的朝貢體系。周邊各國向大明稱臣,定期前來進貢,而大明作為天下之主給予冊封與賞賜。
這套制度在洪武年間不斷完善。
洪武五年定下“厚往薄來”,洪武十六年開始對藩屬國“堪合印信”。另外,藩屬國必須按照規矩提交“朝貢文書”,只有獲得大明檢查批準才能前來進貢。
朱元璋認為明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而對周邊其他小國,他劃定了十五個不征之國。
不征,是渴望維持一種穩定。不讓大明陷入窮兵黷武之中,讓各國以大明為中心保持天下太平的局面。
朝貢貿易對于大明來說是政治認同的附屬品,可對藩屬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經濟活動。各取所需,能保持相對的和平。
朱棣上位不久就命鄭和下西洋。其中固然有他的個人因素,奪位不正,更需要證明他能做好天下之主,證明他有著遠超建文帝的本事。
耗費大量人力與財力,卻不是只為個人威望的提升。永樂三年的第一次出航,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
洪武帝執政晚期,安南國發生了政變。陳順宗只是傀儡國王,朝政被權臣黎季犛把持。
在黎季犛徹底掌權后,多次對廣西、云南等地侵擾,試圖擴張侵占土地。朱八八派人前去訓誡,卻收效甚微。當他駕崩后,安南國居然沒有派遣使臣入京祭拜。
朱元璋看到此處,眉頭緊蹙起來。藩屬國竟敢不派使臣入京悼念,這是大不敬
回想安南國二十多年來的做派,對方會做出這種事,還真不是無跡可尋。
事情要從二十一年前講起。
洪武五年,安南國遞交的朝貢文書,其國王署名突然就從陳日熞變成了陳叔明,那非常不合規矩。沒有大明的冊封,沒有事先的通報,陳叔明竟然自立為王。
不久,明朝了解到情況。
原來的國王陳日熞,被亂臣賊子殺死。誰是主謀,很難不去懷疑既得利益的陳叔明。
當時,朱元璋直接拒絕了安南國的朝貢,指出陳叔明的僭位行為是對大明極度缺乏敬意,絲毫不見其臣服的誠意。
后來,陳叔明迫于內外壓力禪位給弟弟,自己做了太上國王,以此攝政掌權。他的朝貢文書才被大明勉勉強強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