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南洋上有猖獗海盜陳祖義,此子從洪武年間就盤踞馬六甲,鼎盛時手下有海盜萬余人。
幾十年間,不斷打劫南洋各小國船只,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讓沿海百姓叫苦連天。
橫行霸道慣了,竟是大明也不放在眼中。
據說從洪武帝懸賞的五十萬兩白銀,到永樂帝提升通緝金額高達七百五十萬兩白銀,一直都沒能讓他的項上人頭落地。
當獲知鄭和船隊出使南洋,陳祖義斗膽詐降,妄圖搶光殺光燒光大明船隊。
鄭和敏銳發現其中有詐,果斷率兵進攻。
根據明實錄的記載,舊港之戰擊殺陳祖義的海盜團伙五千多人,燒毀海盜船燒十艘、俘獲七艘,更把主犯陳祖義等三人一舉拿下,押送回大明斬首示眾。
大明使團立下大功一樁。
這場勝仗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南洋諸國但凡頭腦清醒者,嘴上不說,可心里也默默叫大明爸爸。
一個小小的例子,攝于大明之威,暹羅再也不敢再犯滿剌加。
明代所稱的滿剌加,是今天馬來半島的西南端,靠近馬六甲海峽。
它位于印度洋、南海與爪哇海的季候風交叉點。在帆船時代,對海上航行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是季風與洋流。
鄭和船隊想要順利下南洋,正是利用了季風洋流作為動力。每次在冬季出發,在夏季返航。船隊必定要途徑一個地方,正是滿剌加。2
洪武年間,尚且找不到對于滿剌加的官方史料記錄。它首次出現在明實錄中,是永樂年間的事情。
滿剌加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印度洋通往南海的咽喉要道。
初時,它卻不是大明藩屬國,而被暹羅所轄制。滿剌加的頭領拜里米蘇拉每年要給暹羅納貢四十兩黃金。敢不給暹羅就會出兵攻伐。
大明出使船隊必經滿剌加,這就給了滿剌加一躍成為藩屬國的機遇。
朱棣先派遣內官尹慶去往滿剌加,給當地頭領賜予羅銷金帳幔及傘、金織文綺、彩絹等物。
后來,鄭和下西洋時,帶去了正式賜封詔書,封拜里米蘇拉為國王,給以印綬。并且應其請求,朱棣親制碑文,賜滿剌加國鎮國山碑銘。3
自此,暹羅再也不敢向滿剌加索要歲金。
大明這里建設了滿剌加外府,作為出使船隊的補給中轉站,以此作為倉庫暫存貨物,等待最適合出行的季風來臨。
正是由于搭上了大明經營海洋秩序的這一股東風,滿剌加王國也漸漸繁榮興盛起來。
以上種種,僅是鄭和船隊出使事跡的一部分,但足以讓我們窺見七下西洋對于世界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永樂帝做出的經略西洋決策,確實做到了宣示國威、懷柔遠人、穩定以明為尊的朝貢秩序。
地球之大,十五世紀的大明水師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
恢弘是七下西洋的波瀾壯闊,泱泱大明令四海臣服。遺憾是有明一代,鄭和之后再無鄭和,七下西洋終成舊夢絕唱。
十二塊木板引出的明朝舊事完
朱元璋從后世技術深不可測的震驚中回神,正沉浸在永樂帝經略西洋的事跡,為此感到欣喜愉悅。哪想到這段故事的最后一句竟是落在“絕唱”兩字上。
這是什么意思
后來的大明皇帝就不搞出使西洋了一次都沒去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