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長壽的話題,感興趣的可不只是嬴政。
朱元璋瞅著水鏡立刻冒出疑問,為什么是始皇帝有超前的天文知識就能長壽
咕咕是不是偏心眼憑什么自己就不行了
不過,咕咕不知道水鏡投放到大明。
秦始皇能不能學到不好說,自己能光明正大地偷師長壽秘訣了。
朱元璋懷著一絲竊喜,繼續看了下去。
水鏡
聊天文知識對長壽的影響,就要從古代對于天文學的定位說起。
古人重視天文嗎
這個問題擱在幾十年前,必定有國人不自信地認為古人不重視天文。因為古人不重視,導致當代發展落后。
彼時,中國對于太空探索尚不在國際前列,而不可能幻想以購買代替自主研發,那必會遭到外國多方勢力的重重技術封鎖。
在百廢待興中,憑著我們自己的本領在航天領域闖出一片天來。
經過幾十年科學家們不停地努力奮斗,也依托于國力的日益強大,如今中國邁入了航天領域的國際第一梯隊中。
我想沒人會說航天沒用就是去天上看星星之類的杠精言論。
單說一條“掌握了航天技術,也意味著具有發展彈道導彈全球打擊能力的基礎”,你說它重不重要。1
話說回來,古人重視天文與否的問題,從帝王將相層面來看,是一直非常關注。
要意識到的是古代對天文的研究與現代不同,其研究目的、研究范圍等都有差別。
帝王為何重視天文是他們好奇蒼穹之上星辰的演化過程
那可能占極小部分的理由,但絕非根本原因。根源是古人認為政權天授。
漢代董仲舒明確提出“君權天授”與“天人感應”,但在他之前早就有了此種觀念。
尚書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秦始皇命李斯在傳國玉璽上刻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由此可見,至少在先秦就有了上天賦予人間帝王以正統政權的思潮,而這種理念也傳播至民間。
如此一來,天象變化對于君王來說就非常重要,那代表天意在改變。
各種天象被賦予了不同含義,區分成為吉兇兩大派。
為了掌握天象變動,對其觀測研究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天文學成了中國古代的重要學科,且設有特定部門管理。
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明清時期的“欽天監”。
往前回溯,它有著不同名稱。宋元有司天監,隋唐叫太史局,秦漢有太常所,而在先秦此類官員稱之為太史。
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年代,其名稱或職能亦有所更改。
總體而言,隨著朝代更迭,這一類官員的職位從最初位于核心部門漸漸變為身處清水衙門。
先秦時期,太史的地位很高,職能范圍很廣。
編寫史書、管理國家文獻、任命大臣、掌管祭祀、演算天文歷法等等,這些人似乎是無所不能。
秦漢改制,太史令的權力被極大縮減。主要任務是編寫史書與演算天文歷法。
等到了東漢,史書也不用編寫了。往后歷代基本只要搞一搞天文歷法相關研究。
天文官員的權力在縮小,并不意味著天文對于皇權的重要性減弱。
欽天監這個部門變得越發神秘,它所處理的事務被蓋上了機密標簽。
因為天象代表的吉兇變化會引起民心動蕩,而皇帝要確保觀天術不可為外人所用,以防引起天下動蕩。
舊唐書就有記載,給司天臺官員上了一層保密屬性。
大致說司天臺負責占卜吉兇是國家機密工作,近期聽說其中官吏多與朝廷其他官員以及番邦人往來。這不行,需要明令禁止,讓御史臺隨時查訪。2
此類命令不僅限于唐朝,比如明朝也有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