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繼續
兵部尚書鄺埜慘死在了土木堡之戰中。于謙在午門血案發生前被任命為新的兵部尚書,統管北京保衛戰等一系戰事。
他挺身而出勸住了朱祁鈺,讓群情激憤引發的群毆,沒向群臣被議罪而陷入朝堂停擺的嚴重后果發展。
隨后,王振被清算抄家,其黨羽也不同程度被議罪。
守衛戰準備開啟。
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朱祁鎮不在意這種作戰的基本規律,于謙怎么可能犯同樣的錯誤,他先要保證京師糧草充足。
當時,大明京師一帶不缺糧草,存于通州糧倉。
這批糧食一定要運入京城,否則必須一把火燒了,不然等瓦剌軍來犯就會落入他們手中。
在此風雨縹緲之際將大批量糧食迅速運來京城,聽起來是個難題,但也能被靈活解決。
于謙一邊下令命幾路勤王兵馬入京。而官兵入京時,勢必會路過通州,命他們一人捎一些糧食,就能迅速且高效解決運糧困難。
另外為了充分激勵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京內的人員也要動員起來。他提出提前給官員們發糧食作為俸祿,而給幫忙運糧的百姓出工錢等等。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運糧問題很快得以解決,然后就是立刻將邊防上的守將們進行一些調換或裁撤。
朱祁鎮的叫門行為怎么可能不傳入京城。
也先帶著大明皇帝一個處又一處叫門,或要錢或要開城門,但凡是有動搖過的軍官都得換了。
時間在眾人的緊迫準備中一點點過去。
眼看九月將近,還有一件大事沒敲定,那是八月十八日就提出的問題。京城的皇位依舊空懸,僅僅有兩歲的太子朱見深遠遠不行。
古人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
古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眼下不是討論也先有沒有這種傾向,而是當一條條消息傳回京城,朱祁鎮沒有自殺而非常配合也先在叫門了。
不立新帝,等也先來京城再叫門要怎么辦以兩歲太子的威望壓不住。
八月一十九日。
根據彭文憲公筆記卷上,記載了當日的情況。
群臣跪在文華門請郕王繼位,但被朱祁鈺三連拒絕了。他拒絕得非常誠心,甚至是逃回了家。
后來,群臣又去找孫太后,對她言明不立新君的弊端,請她一定要下詔書冊立新君。
孫太后終是下詔,而群臣拿著詔書再去找朱祁鈺。
于謙直接去堵朱祁鈺的門,動之以情xi冊立新帝并無私心只為了江山社稷。
終于做通了朱祁鈺的思想工作讓他同意做皇帝,而定下新帝在九月六日登基。
立新帝是必須進行嗎
答案很快就來了,必須立。
十月,也先率兵犯京,他有一位得力幫手太監喜寧。
喜寧是朱祁鎮原本偏寵的太監,是強取豪奪英國公張輔的田宅的主犯,造成佃戶無辜被殺。
當時,朱祁鎮對喜寧的殺人事件輕輕放下,讓他花了點錢贖罪,繼續帶在了身邊。
喜寧一起被抓到瓦剌,立刻就反了,投到也先帳下。
他本是大明皇帝身邊的得勢太監,看過不少邊防訊息。這些都賣給了也先,比如可以去哪里搶掠金銀財寶,比如哪里有暗道,比如哪里的地勢如何。
紫荊關,正因喜寧泄密軍事布局而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