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心很累,自認尚且是十五歲的孩子,還想任性幾年而不是立刻開啟兄友弟恭模式。
五哥不厚道,欲將父皇拋出的難題禍水東引,可自己從哪去找適合簡化字體的人才
朱權正想著尋借口推脫,卻聽避無可避的問話聲響起。
朱元璋注意到朱橚把目光投向朱權,就把這種眼神暗示當做一種回答。朱權擅長文學,是能作為專業人才來答題。
于是,他沒有繼續為難老五,而是改問十七子。
“周王近年更喜研究植物,接觸的農民比文士更多。十七,你更喜讀詩書,還是你來講講誰更合適搞一搞字體簡化”
朱權別問,問就是后悔年少輕狂,把喜好讀書的名聲傳了出去。
父皇問得如此直接,自己無法避而不答。
具體要怎么回答卻有大講究。既要推薦有真本事的人,又要避免留下結黨之嫌,更要不能得罪了下一任帝王。
俗話說“天子門生”,如今世人重視師承關系。
簡化漢字之后,緊接著就是識字普及。誰是簡化字體的負責人,不免成為簡化漢字之師,也就注定被推出去代表了某個利益群體。此人選如何能不慎重。
朱權瞬間想到很多方面,但沒有沉默太久就給出了回答。
“兒臣聽聞洪武二十一年的進士解縉才德兼備,私以為其可行簡化漢字之事。”
“解縉”
朱元璋聽到此名,沉吟片刻。
他當然記得解縉,年僅二十就考中了進士,是才學方面頗有過人之處。
解縉在另一方面更有非常之能,極度敢于針砭時弊。
竟是敢以漢朝的七王之亂對比明朝的藩王制度,預言洪武帝若行此舉恐為將來埋下禍患。1
不止于此,后來更是敢起草論韓國公冤事狀。
韓國公即李善長,大明開國功勛之一。
朱元璋曾經贊李善長為開國第一功臣。
時遷事移,人總是會變的。昔日功臣,居功自傲。七十多歲的李善長已經告老還鄉,但為擴建豪宅居然不經皇帝允許,私下向湯和借兵三百。
功勛武將私自調兵,實乃大忌。
李善長說是找人手修房子,從哪里找不行,居然把手伸入軍隊。哪怕你就覺得士兵用得順手,為什么不向皇帝請示一句呢
這種操作簡直就是離譜他爹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朱元璋早些年五次三番敲打李善長,豈料對方毫無自省之意。
當聽聞湯和上報被借兵的離譜情況,即刻把李善長以欲行謀反的罪名下獄,并且將李家七十幾口人全部連坐誅殺。
后來,解縉為王國用代筆,撰寫了諫言文書,直言洪武帝對于李家的判決太過殘忍。
李善長在明朝建立中有不可磨滅的功勞。他年事已高,行事糊涂囂張是真,但遠遠談不上謀逆之意。
誅殺功臣及其全家,妻妾子女一個都不放過,未免令天下人寒心。無奈是李家人已經死了,唯愿洪武帝在日后多行仁政,不要再搞嚴酷刑法。
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解縉的才學,對他說過“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1
然而,再怎么欣賞一個臣子,也不可能真把他當做兒子。即便是親子,也無法容忍對方啥話都敢講的疏狂性情。
前年,讓解縉辭官,把人給趕走了。命他在民間好好學習幾年,再談入朝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