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前進大隊小學正式開學。
經過前期蘇月的畫餅,在以馬學文馬學武為代表的一干小朋友眼里上學等于進城,進城等于吃蛋糕。
所以,他們抱著特別積極的態度走進教室,開始還覺得老師講的課新奇好玩,上學還挺有意思。
直到上了兩天后
怎么又要上課昨天不是上了嗎
怎么還要寫大字怎么還要背課文
怎么這也不能那也不能哎呀老師怎么還拿棍子
生怕兩個女老師管不住一幫皮孩子,馬老爺子特地讓大兒子削了一根長棍,代表所有家長發言“不聽話就打照死打”
馬學文馬學武一干小朋友嗚嗚嗚當初說的上學不是這樣的啊
在這個時候,他們突然發現,不對啊,說好的上學好上學妙上學呱呱叫,但是“小妹老大呢”
蘇月蘇月當然是在忙正事了,她在研究一樣重要的東西打谷機
七月下旬,就進入了雙搶時節,這是鄉下一年中最最最忙碌的時期。淮寧縣這邊偏南方,一年種兩季稻,在七月至八月,短短的時間內,收割、犁田、插秧,既要搶收早稻,又要搶種晚稻。
時間緊迫,前進大隊的所有人都要下地,割稻的割稻,拉車的拉車,打谷的打谷,一個個頂著太陽,沒一會兒功夫,汗如雨下。
也是這時候,親眼看到,蘇月才意識到這個時代的農業生產和后世相差有多大。在后世,農用機械已經十分齊全,從種到耕,從收割到脫粒,幾乎所有過程都可以使用機械協助。
比如收割水稻,一臺小型的收割機,一天能收割幾百畝地,在收割的同時還能直接將稻谷脫粒裝袋。
通常,早上開始收割,晚上一袋袋的稻谷就已經運到糧站。
而在這時候就不一樣了。
收割、運送、打谷、篩谷、曬谷、裝袋每一步,都要靠人力,真的是印證了那句話“秋收時節,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
馬蕙蘭和一幫婦女同志就被分到了打谷小組,別以為這活輕松,前進大隊只有一臺打谷機,還是腳踏式那種。
因為打谷機稀缺,只有年紀大的人用,像馬蕙蘭蘇長河他們年輕人只能分到連枷。
這是一種竹子制作出的農具,主要由連枷把、連枷軸、連枷板構成。
使用時,人拿著連枷把上下甩動,帶動連枷板旋轉,拍打場地上的稻谷,讓稻谷脫粒。
光想想,也知道這樣全靠人力打谷,得多累。
馬蕙蘭和蘇長河每天晚上,腰也酸腿也痛,胳膊都抬不起來,蘇月看了看,她爸媽的胳膊都浮腫了。
可是秋收才剛剛開始,地里的水稻還有一大半沒有收割,這就意味著打谷這項工作還早著呢。
蘇月心想這樣不行啊,天天這樣干活,等兩月過去,爸媽還不得累趴下
她就琢磨起打谷機來,不是隊里腳踏式打谷機,而是柴油打谷機,一種半自動化,省時省力,更加方便,更加高效的機器。
蘇月不知道這時候有沒有柴油打谷機,但是這種機器的原理并不復雜,只是相當于在原來腳踏式打谷機的一邊裝上一個柴油發動機,用發動機代替腳踏板帶動齒輪轉動,進而帶動木滾筒轉動脫粒。
如果真的要改裝也不難,只是柴油發動機不好找,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能賣到。
這可不是后世,啥都能網購,蘇月有點愁。
秋收衛陽也在幫忙,他干的是割稻的活,比蘇長河他們還能干,他也比他倆更累。
但即便干活勞累,下工后他還堅持補課,這幾天他卻發現“小老師”沒之前精神了,天天愁眉苦臉。
衛陽不由問“你怎么了是不是擔心你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