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國是前進大隊有名的別人家孩子,在馬向東進城以前,他可是整個大隊這么多人里唯一一個吃上公家飯的
老馬家日子為什么比別人家過得寬裕不就是因為他家有個能干兒子時不時補貼嗎而且馬向國在部隊,有時候還能弄到點稀罕東西。
比如老馬家的軍用水壺,每到農忙時,大家干活累了渴了,馬向華在田埂上拿起軍綠色的水壺,仰頭喝一口,全隊的小年輕們眼神都黏上去了。
還有馬老爺子最寶貝的軍大衣,大冬天,別人裹著個破棉襖,他穿著軍大衣,那氣勢,那風范,隊里這些老頭們眼饞得呀,每見一回,回家看自家孩子都覺得哪哪不順眼。
這么個能干的后生回來,全隊的老少爺們都到老馬家圍觀,馬向東第一次回家想象中的待遇,他二哥輕輕松松實現了,連他自己都在圍觀的人群里。
“二哥,你今年咋回來了”
馬向國已經好些年沒回來了,他上次回來還是馬蕙蘭生閨女的時候,現在蘇月都已經五歲了。
馬向國坐在凳子上,神情放松,身姿卻還是端端正正,他回道“這么多年沒回過家,這次剛好有假期,就回來過年。”
馬七叔道“那是應該回來,家在這里嘛,走到哪兒,也不能忘了根,從當兵出去,你都沒在家過過年吧”
“是,十幾年了。”說到這個,馬向國也是感慨萬分。
相比于憶往昔,大家還是更好奇他在部隊的生活,馬向國撿些能說的和他們說,一幫人聽得不時驚呼。
大家也不是沒眼色的人,馬向國這么久沒回來,這次還攜家帶口,和家里人肯定有話說,一幫人略滿足了好奇心,便離開了。
堂屋里只剩下老馬家一家人以及蘇家人,馬老太太端了一碗面過來,塞給二兒子,“回來一路上沒吃好吧來,先墊點。”
在馬老太太心里,她二兒子一家趕路回來,肯定吃不好睡不好,受老些罪了,遂一回來就鉆進廚房,吃午飯還有一會兒,就先給他們一家子下鍋面。
白紅梅也端了一碗,遞給馬向國媳婦,熱情道“方媛你也吃這是思茵吧,哎呦都長這么大了都餓了吧大伯母給思茵也端一碗,小的這個怎么辦啊要不給他撈點蛋皮”
馬向國當兵十多年,也在部隊成了家,他媳婦方媛是部隊學校的老師,長得白白凈凈,一雙眉毛又細又彎,一看就和鄉下女人不一樣。兩人生了一對兒女,女兒馬思茵今年十三,兒子馬學兵比蘇月大一歲,今年才六歲。
方媛攬著小兒子,淡淡一笑,“不用,他挑嘴,我來喂他就好。”
旁邊的馬思茵脆生生道“謝謝大伯母”
一家人一邊吃一邊聊天,馬老爺子問兒子“怎么回來的”
馬向國道“從部隊那邊坐火車到省城,再坐客車到公社。”
馬老太太就說“哎呦怎么不提前跟家里打聲招呼,家里去接你們,省得你們帶著兩個孩子,還有行李,多不方便”
“又沒多遠,比我們平時訓練近多了”
“這次能在家里待幾天啊”
“過完年吧,最遲初四初五就得回去了。”
聊著聊著,說起老家的事,馬老爺子拉著馬向國看墻上掛著的相框,“這是你三妹,上了滬市的報紙”
老爺子驕傲又自豪,給兒子介紹閨女的事跡,詳細得仿佛當初他也在現場。
馬向國一邊聽,一邊看報紙,他本身就是軍人,對幫助軍屬的事感觸更深,“三妹長大了當兵的有任務,經常不在家,軍屬真的很不容易。”
馬蕙蘭已經社死習慣了,面對這種程度的表揚,面不改色,“二哥說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