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月上次回來還是去年過年。
一年的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可是前進大隊的變化玩經營小游戲也沒這么快啊
前進大隊本來是沒有路的,隊里的房子,東一片,西一片,房子的周圍或是草垛,或是柴火堆,在房子、草垛、柴火堆等等中間,人走來走去,哪兒方便走哪兒,慢慢地就成了隊里的主干道一個彎彎曲曲的泥巴小道。
后來在荒地上辦了養殖場和加工廠,車子進進出出不方便,逐漸從后面野草地上軋出一條路。
車子軋出來的路比人畜走出來的路要更寬敞,但是根本上還是泥巴路,一旦下雨或者化雪,在外面走一圈,那褲腿腳脖子都沒法看,全是泥點子。
然而此時,映入蘇月眼簾的卻是一條寬闊整潔的水泥路,最令人震驚的是,水泥路旁,矗立著一排整整齊齊的二層小洋樓。
樓房整體呈白色,下面半人高的墻面貼了瓷磚,上面是雪白的墻面,墻上是工工整整的窗戶,窗戶上的玻璃干凈透亮。
二樓能看見有左右兩扇門,門旁邊各有一扇窗戶,而門前面就是長長的陽臺,再往上,樓頂四周是形似屋檐的斜面,上面貼著紫紅色的瓦片。
瓦片表面像是瓷器的質地,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著些許光芒,給整體白色的樓房增添了幾分不同的色彩。
樓房前后各有一個院子,前院用低矮的籬笆圍了一圈,中間一條石子路,直通向樓房正門,石子路兩側留出了一分左右的菜地,眼下還空空蕩蕩。
后院是一面圍墻,兩座平房圍出來。正對著樓房的那座平房長度與樓房一樣,上面豎立高高的煙囪,應該是廚房。
而樓房側面的小平房,面積不大,卻單獨開了個側門,看那位置大小
“這不是車庫嗎”蘇月脫口而出。
拜她這一聲所賜,車廂里眾人總算回過神。
馬老太太一拍大腿,“我滴個乖乖這是咱生產隊”
其他人也七嘴八舌說起來,“哎呦我的天,我還以為我做夢呢”
“咱不是走錯了吧這是咱隊里”
“怎么會走錯車子都開進來了”
“那你說,咱隊里咋變成這樣了”
“我怎么知道我不也一年沒回來了是誰家手里有錢,蓋的新屋子吧蕙蘭,是不是你家的”
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在說啥,誰家蓋屋子,能蓋這么一排,還都是樓房
地主老財也沒這本事啊
迎出來的老少爺們哈哈大笑,“這是咱隊里的大家的房子”
老少爺們語氣里滿是自豪,這可都是他們蓋出來的他們雖然留在老家,也沒白吃干飯。
回來的一幫人更覺得不可思議了,隊里的大家的他們隊里這就有小洋樓了
老少爺們一邊幫著扛行李,一邊解釋,“咱長河什么人那是一口唾沫一個釘,從來不說假話他以前不是說過,以后讓咱隊里都住上二層小洋樓上次他回來搞廠子,就把這事定下了,晚稻一收,咱隊里就開工了”
事實上不止蓋新房,趁著廠子擴建的東風,蘇長河把整個前進大隊都重新規劃了一番。
以前前進大隊的布局是一條小路在中間,兩邊像星子一樣,分散著各家房屋。現在是一條水泥路從村口直通加工廠,加工廠的位置往北邊挪了挪,圈了更大的荒地,而養殖場則移到了隊里下風口的位置。
至于居住區,更是完全和工廠區分開,兩者之間特地留下一塊區域,預備以后在兩邊種上樹,中間做活動廣場。
在“廣場”的再旁邊才是居住區,也就是目前蓋起一排小洋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