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月到了學校才知道,原來今天來采訪他們的不止人民日報,還有中央電視臺。
看著黑乎乎的攝像頭,一幫學生后知后覺地開始緊張,有人開始整理頭發,還有人拽拽衣角,拉拉袖子,后悔沒穿新衣服來。
和國外的采訪氣氛不一樣,今天全是自家人,記者們看這幫孩子本來就自帶一種“孩子還是自家好”的濾鏡。
再加上這幫孩子為國爭光,那濾鏡就更深了。
記者們的態度親切又友好,學生們一開始還有點緊張,慢慢地也放松下來。
記者們提出的問題也都是積極友好的,不像國外那場采訪,有的記者為了爆點,故意引導他們說一些不該說的話。
就像當時那個國記者問蘇月愿不愿意留在國接受更好的教育,用腳指頭想都能猜到,當時她要是說愿意,報紙上肯定得大書特書,說什么還是國好,華國獲獎學生還不是想留在國。
這也是她趁機提起亨利卡特的原因,不管你說國怎么好,就是給我留下了心理陰影,且這個心理陰影還是你們國人自己造成的哦。
今天這場采訪就不一樣了,問啥直接說就行,他們也問起3的事“聽說蘇月同學在競賽期間做了一樣小發明,為什么會在競賽期間想起做這件小發明”
“當時數學、物理、化學,三科的成績基本已經出來,因為物理實驗題扣分太多,我對國選手憑借實驗分壓我一頭是不太服氣的,后來我們就約定了通過一場真正的較量,來比一比動手實踐能力”
“當時物理實驗題是扣了多少分”
“17分。”蘇月脫口而出,顯然對這個分數記憶深刻。
記者默了默,17分是扣分太多莫名感受到了他們和學霸之間對分數的不同理解。
“聽說蘇月同學的這項小發明在國外已經賣出去了,方便說一下賣出價格嗎”
“是,專利賣出去了,賣了一百萬美金”
即便已經提前知道這個消息,記者們還是驚了一驚,在國內,一個普通工人平均工資三四十,是很難想象一百萬美金是多少。
就是他們這些記者,工資比一般工人高一點,也無法想象擁有一百萬美金,說句現實的話,這么多錢,他們一輩子也未必能掙到。
“其實一開始我也沒想到,只是想著要贏過那位國同學,算是一場意外之喜。”蘇月抿嘴笑了笑。
央視的記者又問“對這筆錢,你有什么計劃嗎”
“我和爸媽商量過了,把這筆錢全部捐給國家,支持國家的教育事業。”
全、全捐
記者們以及華國代表隊的其他學生們都驚訝地看向她,這可是一百萬美金呀
換成人民幣,就是一百八十萬。
這是什么概念
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花不到一千,一百八十萬意味著能花一千八百年。
一個人才能活多久,一千八百年就相當于一家幾代人。
這么多錢,這就全捐了
雖然這么說不太好,但是放在他們身上,他們未必舍得。
“是的,全捐。我爸媽都有自己的工作,我以后上完大學,國家也會分配工作,我們有工資,足夠生活。那一百萬美金放在我們手里改善的只是我們一家人的生活,交給國家,卻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旁邊教育部的領導確認了這件事“在國,蘇月同學和她的父親蘇同志就已經把這筆錢交給了國家來處理。”
這個說法其實是國家提出來的,在國外,對外宣稱的是這項專利賣出了一百萬美金,那是為了撇清華國和日后售賣3的企業的關系。
為了保密,對國內肯定也不能直接說“啊沒有賣,咱和自家人演戲呢”,但也不能讓人認為蘇月同學真收到那筆錢。
錢財動人心,國家提出這個方案,就是為了把這筆錢從明面上過一下,以后就跟蘇家沒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