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確實是她的孫子不假,可也是蓋棺論定的未來罪人。天幕事關重大,天下人皆可見。能被稱為永世污點,安史之亂的影響可想而知,他們要是不能及時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只怕整個皇室都要動蕩。
她好歹沒要了李隆基的命。
“現如今的天下,是你祖父、父親、母親,拼了命才換來的,不管那孩子未來究竟做了什么,他對大唐的造成的損失已經是板上釘釘,那他就應該接受懲罰。”
“現在由我動手,他還能留下一條命,要是再拖下去,百姓激憤,群臣諫言,三郎可未必還能活下去了。”
李旦的肩垮了下去,他疲憊道:“是,兒臣明白兒臣謝陛下恩典。”
天幕終于又有了聲音。
季馳光拎著礦泉水回來了。
歷史有個定論,仿佛怎么也跑不掉。
開國皇帝大多勵精圖治,但是活久了就會變。
朝代開國命好的能連出幾代ssr,但總能遇到一個敗家子孫。
唐朝三代明君原諒我把李淵去掉,畢竟這位要不是兒子女兒給力,他是真的不行兩個守成之君過渡,然后遇上了李隆基。
另一個時空,原本認真在聽天幕的李淵瞬間漲紅了臉。
“無稽之談”
他恨恨道。
“妖言惑眾的女子,真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群臣們也壓下眼中的嘲諷,紛紛附和:
“陛下所言甚是。”
李隆基的廟號,唐玄宗,算是古往今來頭一份了。
關于他的廟號,網絡上解釋的說法不少,其中比較有道理的是前明后暗謂之玄的說法。
回首李隆基的一輩子,前半生光輝璀璨,后半生陰暗晦澀,確實合了這個玄字。
少年時候的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于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讓他爹當了兩年皇帝又和祖宗一樣做了太上皇,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這個時候的李隆基,是當之無愧的明君。
有杜詩為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季馳光仰頭喝水,表情緩和不少。
要是李隆基在這個時候死了該多好
同一時間,正享受著天幕歌功頌德的唐玄宗:
小葡籽:所謂的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痛苦。
嘰里咕嚕:要是沒經歷過開元盛世,安史之亂或許還沒有那么噩夢,可是我已經見過光明,再也受不了黑暗了。
杜甫一首詩,前半段寫盡繁華夢,萬國來朝,米糧滿倉,天子賢明,人民和樂。后半段呢滿目瘡痍,只令人不忍卒讀。
季馳光深吸一口氣,慢慢念道: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誰知安史亂后,田園荒蕪,物價昂貴,一絹布匹要賣萬貫錢。洛陽的宮殿被焚燒殆盡,吐蕃也攻陷長安,盤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復兩京。1
唐朝自玄宗后,國都六陷,天子九逃。這詩寫的是唐朝唯一一次被異族攻克首都的故事。
好在女皇陛下給力,就算死了也能給這些不肖子孫收拾爛攤子她首創的武舉為大唐選出了郭子儀這位繼李靖、李績等人后的又一位軍神,率領勤王軍隊在十五天內重新收復長安,迎回唐代宗。
但是這次國都淪陷暴露了大唐的衰弱,自從這次淪陷后,吐蕃軍隊幾乎每年秋季都要騷擾攻擊唐朝,京城每年都要戒嚴,史書上將其稱之為“防秋”。
說到這里,季馳光就想搖頭。
秦始皇打匈奴,打下了秦朝人的屏障,匈奴自此不敢南下而牧馬。漢武帝打匈奴,打出了漢朝人的脊梁,漠南從此無王庭。唐初玄武門之變,政局動蕩,突厥打到洛水邊,唐太宗臥薪嘗膽,休養生息后立刻派李靖奇襲東突厥,硬是把大唐丟的面子全部連面子帶里子都給討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