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可不是什么守禮知進退之國度。
而他向往著那樣的秦國。
霸道,睥睨。
這才是大丈夫的本色。
秦有石刻詛楚文,是秦王祈求上天保佑,讓秦滅楚的刻石。上書“有秦嗣王”與“有秦曾孫小子骃”等字樣,著恰恰證明了秦國的王君是從不自稱為趙氏的。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因為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的緣故。但卻也沒有其他明確證據可以證明秦國是嬴姓趙氏。
當然不管秦國是不是真的氏趙,當秦始皇登上秦王寶座的那一瞬間,他更可能讓自己冠以國號,如果有一天出現了秦始皇為秦王時的石刻,說不準也會刻上“有秦小子政”吧。
始皇帝一片沉默。
不,他才不會用秦小子政這種說法,太謙卑,他不喜歡。
若他還在秦王時,他至少也得寫上個有秦王政吧。
而后方才反應過來。
他是秦王時,壓根就沒有去刻石刻,根本就不必假設。
都給天幕氣糊涂了。
第三種說法呢,則是認為司馬遷是受漢朝的影響。畢竟漢時也有用母族姓氏稱呼子女的用法,譬如戾太子劉據也被稱為衛太子。但問題就是,趙姬本身的姓氏已不可考,大概率她都不一定有姓氏之說,畢竟她原本只是個舞姬而已。
很可能是秦始皇跟趙姬在趙國躲藏之時托名為趙政,后來便自趙國流傳開來。畢竟秦始皇的故事嘛,但凡有點什么可以捕風捉影的,那必須得好好利用宣傳一下。總之趙政這個名字,于秦始皇而言,不會是什么愉快的回憶。
始皇帝沒想到某種程度上,天幕竟然真相了。
上一個敢在他面前提趙政二字的,都已被他發落去了。
只是
始皇帝頗為無言地看著天幕,心道,如今大抵滿咸陽的黔首和六國余孽們都記住了趙政二字。
他甚至覺得自己都已經不那么敏感了。
無論如何,千秋之后,大家第一時刻想起的,不也是秦始皇,而非趙政么。
秦始皇聽起來,可比什么公子政,秦王政都霸氣許多。
自戰國后期,姓氏合流便已有趨勢,何況是漢武時代呢。其實太史公自己在史記中對姓氏的區別就已經很模糊了,大概率是他也不是很能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便照單全收,全靠后人努力挖掘吧。但除非有天搞出時光機或者期待一下考古成果,不然這就永遠是個謎團。
考古
這是什么東西
時光機那又是何物
但始皇帝則終于搞明白了。
那個什么太史公,什么司馬遷,竟然真的是漢武小兒的官員。
他同那漢武帝,便這么有淵源嗎
真的氣得想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