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末班車不是說他洪武有二十五年呢嗎,你說對吧,老四。
燕王朱棣不敢動不敢動。
但是聽著后面的永樂十九年,又忍不住有些開懷。
嘿嘿,是他永樂年間入仕的人才怎么不算是他永樂的功勞確信。
而已經登基稱帝的朱棣顯然沒有燕王時的輕松和看熱鬧的心態了。
什么漢王叛亂
看來有些事情,還是要早些下定決心才是。
不過
沒道理啊,瞻基打仗不差,怎么他那個什么叉燒兒子竟然如此荒謬,不肖他家人。
但于謙的仕途并未如此輕易的就平步青云,畢竟宣宗死得早嘛,而剛直的于謙并不諂媚堡宗比親爹還親的權宦王振,還因此遭誣陷下獄,最終因為兩省百姓及百官聲勢浩大的請愿方才復任。
不過如果一切正常的話,按照正統的那副任人唯親的性格,于謙大概率便會如同一位大明官員的尋常人生一般,在宦海沉浮,最終致仕還鄉。
但是堡宗的“智慧”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呢。
朱瞻基
好嘛,除了也先,還有王振。
反正他是看明白了,在朱祁鎮的心里,是個人都比他這個早死的親爹來得親近是吧。
真是可恨
于謙有大才,他分明是打算下放到各省去歷練一下未來遷回京城重用的啊。
你好嘛,直接給人下獄了
雖然后來放出來了,但還是難消他心頭憤懣。
正統十四年,在王振所謂“以大明天威和天子感召,可以頃刻之間擊敗也先”的耳邊風的鼓動之下,原本就好大喜功,從未經受過挫折的正統皇帝朱祁鎮不顧前朝百官的勸阻,在并未探明瓦剌主力所在具體位置的情況下,兩日之內倉促集結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并浩浩蕩蕩地如同秋游一般,帶上了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及內閣大學士一眾官員一同向西進發。
總之,倉促之下人心渙散,組織不當,隊伍拖拖拉拉,又恰逢天公不作美,風雨交加,總而言之,此次親征一整個人仰
馬翻,混亂不堪。
當然,勸阻的話那是一句也聽不進去的啦。
畢竟曾祖父用兵如神,親爹也御駕親征并取得了勝利,沒道理他自己不行。
堡宗顯然對于自己和自己親信遠低于水平線的軍事素養沒有任何概念。
明朝前期幾個都算是身經百戰,沒親身上戰場也親眼見了不少,管著戰事后勤的幾個皇帝只能說,一聽一個不吱聲啊。
他們這都是聽到了什么荒唐的行為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還用他們教你嗎
你連人家敵軍的主力都不知道窩在哪個犄角旮旯里你就御駕親征好吧,御駕親征就算了,還兩日之內就大軍開拔這來得及干嘛
而且
朱元璋大為震撼。
不是,雖然說他也看不順眼文官們一天到晚在朝堂上唧唧歪歪,可你大軍開拔你帶著吏部尚書和戶部尚書出去做什么
去給大軍數人頭,給瓦剌算賬嗎
再說了,六部的中樞要員都走了,誰來給你調度后勤糧草
朱元璋整個人有點麻木。
當事人的親爹朱瞻基更是神色恍惚。
有種想親手把兒子掐死的沖動。
不,他怎么會生出這么愚蠢的兒子,他簡直難以相信。
結果嘛,自然“不負眾望”。
在堡宗和王振等人一番操作猛如虎的軍事策略之下,明軍主動出擊失利之后又莫名班師,班師到一半又換路班師,最終被瓦剌軍隊夾擊,不能說是丟盔棄甲,只能說是二十萬大軍的大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