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得提前泡上,泡最少一天一夜,這樣泡出來的糯米煮的時候才不會出現夾生,看,這就是我們提前泡好的糯米,一會瀝洗出來。”
大伯娘指著后院幾口大缸對宋靜姝說。
“這兩口缸是昨天泡的,已經滿了二十四小時,這兩口是今天泡的,是明天的料,等今天泡好這兩口缸的糯米用完,就能泡后天用的料。”
“大伯娘,這一口缸能泡不少糯米吧”
宋靜姝驚詫于大缸的體積,也驚詫于謝家村一次端午節包的粽子數量。
“這大缸里不全是糯米,糯米只有八層,剩下的都是水,但這一缸能泡一百斤米。”大伯娘在宋靜姝的面前一點隱瞞都沒有。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得包兩百斤糯米的粽子”
宋靜姝心驚,想了一下村里的人數,就理解了。
“人多,沒辦法,你別看糯米的數量多,但兩百斤米也就只能包出一千多個,一個二兩左右,也就夠成年人幾口,好不容易包一次粽子,趁還有點余糧,我們也得讓大家多吃幾個過過癮,這次之后,可能要好幾年不包粽子了。”
大伯娘滿臉的感嘆。
宋靜姝也感嘆,六十年代,也就謝家村有這樣的底蘊給全村人包一次能吃飽的粽子,換此時任何一個村,都是不可能的。
但這確實也是謝家村的底蘊。
家家戶戶都有兒子在城里工作,工作都還不錯,工資相對也高,這樣一來,謝家村才能舉辦這樣的活動。
“難得包一次粽子,我們準備了三種口味。”
大伯娘接著跟宋靜姝說,“一種是咸肉口味,一種是棗甜,最后一種是原味。”
宋靜姝前世不會包粽子,但卻是什么口味的粽子都吃過,聽大伯娘這么一說,就明白餡料大體是什么。
回到大廚房,果然,咸蛋黃與鮮肉早就腌制好,就等包成粽子了。
“小四媳婦,你去燒鍋燒水,我估計去河邊洗粽葉的快回來了。”大伯娘很有經驗地安排起謝炎的媳婦忙碌起來。
謝炎在他們家排行第四,他老婆就被大伯娘親切地稱呼一聲小四媳婦。
“大奶奶,你放心,不會耽誤活。”
謝炎媳婦轉身就去燒大鍋的火。
大廚房里有一排的大土灶,每一口灶臺上都是一口大大的鐵鍋,只有這么多鍋才能一次性煮一個村的飯菜。
“靜姝,這粽葉清洗好后得過開水汆燙,汆燙后的粽葉顏色更翠綠,也更經煮,煮十幾個小時都不會爛。”
大伯娘給宋靜姝傳授包粽子的關鍵點。
“用什么繩捆扎”宋靜姝記得后世她吃的那些粽子都是用麻繩捆扎的,這年代可舍不得用麻繩捆扎粽子。
麻繩是可以做麻布衣的。
一旁的謝炎媳婦笑著接了一句,“我們砍了蒲葵樹葉,洗干凈后用水煮一煮,撈起來很好用。”
“沒想到蒲葵樹葉不僅能做蒲扇,還能做繩子用。”
宋靜姝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知識。
大廚房里的人不少,大家你一嘴,我一嘴,都給跟宋靜姝說如何包粽子的訣竅。
不過說再多都沒有用,重要還是上手包。
一切準備就緒,大家把清洗干凈的食材搬到廣場的樹蔭下包起了粽子。
大廚房燒著火,熱,反而是坐在四面通風的廣場上干活更舒服。
包粽子時可就不僅僅只有大廚房這些人了,村里的老人都來了,這個年紀的老人都會包粽子,手法還非常熟練。
沈氏跟謝二嬸也帶著朵朵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