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滅絕,顧名思義指的是野生種的滅絕。
比如華南虎便被公布野外滅絕,只有國內動物園人工繁育的幾個族群,想要回歸野外難度極大。
其次就是極危、瀕危。
瀕危意味著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滅絕的機率很高,必須采取保護措施,并建立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
可惜,除了一些專門研究動植物的學者以及愛好者,普通大眾對這方面的信息知之甚少。
起碼在來花間集之前,陶曉晴等人對兜蘭等植物的稀有性完全不了解,連聽都沒有聽說過。
陶曉晴看著展開的資料,文字和圖像漂浮在她的眼前,與攝影廳的立體投影效果相同。
“晶晶,你看,我們可以與書籍互動。”
她頗為興奮地道,然后點擊了圓盾豬籠草中央的介紹按鈕。
下一秒,四周的墻壁宛如全方位的全景立體屏幕,呈現于兩人面前。
數百平米的巨大屏幕從四面籠罩,環繞一周,帶來磅礴大氣的效果,視覺感受逼真,似乎除了震撼根本找不到任何詞匯來形容。
陶曉晴跟隨屏幕上展示的畫面,從地球的七大洲、到其中的亞洲、到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再到婆羅洲,穿過凱拉姆山,到達海拔600800巖壁附近,然后近距離地看到了一群野生的圓盾豬籠草。
“我的天啊。”
她睜大眼睛看著眼前葉片接近圓形、生長在幾乎垂直的花崗巖壁上的豬籠草,心神俱震。
就在剛才的十幾秒鐘內,她感覺自己仿佛連續穿越了數個空間,從宏觀視野到具體的地點、再到眼前逼真的場景。
那種感受比在電影院的效果要震撼一百倍。
恍若真的處于婆羅洲人跡罕見的山林之間,探索到了這些幾近滅絕的瀕危物種。
耳邊是悅耳的介紹“圓盾豬籠草為熱帶植物,原產于婆羅洲加里曼丹的凱拉姆山,是全世界最瀕危的豬籠草物種。截至1995野外僅剩下約15棵,后于2010年于黑山海拔800處發現了260株圓盾豬籠草”1
由于這種植物就在眼前,陶曉晴蹲下身,隨著介紹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對比。
對于植物的了解比在書本上更近一步。
不,應該說體驗完全不同。
唐晶晶因為角度不同,正對著豬籠草的另一側。
她伸手摸了摸豬籠草圓形的葉片
居然真的摸到了
很厚實的觸感,可能前段時間剛下過雨,還帶著一點濕潤。
她不可置信地看著自己的手。
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除了眼睛,其它感官也會欺騙人的大腦。
人的每只手有133個觸覺反饋點,只要用不同的方式推動這些反饋點,就能模擬出真實的觸感。
只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需要高科技設備的輔助。
陶曉晴兩人回到展廳,四下環視,有種重回現代世界的不真實。
一看時間,才過去了3分鐘。
但是在這3分鐘內,她覺得自己去了一趟印尼的高山,見證了圓盾豬籠草這種稀有物種的生長環境和生活特性。
這種體驗感實在美妙。
陶曉晴看著翻開的書籍雕塑,用這樣的方法認識瀕危植物,是一種極為新奇的嘗試。
這樣的經歷她僅體驗過一次。
只在花間集。
實在太厲害了,去vr體驗廳都感受不到這種身臨其境的效果。
看著周圍越來越多的游客,陶曉晴很想讓他們一起認識這些瀕危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