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留香呵呵。
。。
在沐清瑤的印象中,當今的父親衍英宗是個大聰明式的人物。他迷信、耳根子軟、膽小怕事又自以為是。屢屢做出不少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卻自以為英明神武。
因此,在他駕崩后,當今和朝臣給他定了一個頗符合他性格氣質的謚號“英宗”。
“英”本為褒義,謚法有云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1。
由此可見,“英”屬于美謚。
可放在衍英宗身上,給人的感覺就是,雖然當老子的不靠譜,做出很多不著調的事情,但作為兒子,不能給老子定個惡謚吧,否則就是大大的不孝。
當今因著幼年的經歷,對先帝著實沒什么感情。可礙于先帝雖然是個“大聰明”,倒也算不上罪大惡極,于是,在朝臣的建議下,捏著鼻子給了他一個“英”字。
但只要歷經二朝的人,都能看出這個謚號純屬明褒暗貶來著。
說了這么多題外話有什么用呢
就是為了引出先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有了“大聰明”的“美譽”。
自衍朝建國起,倭寇海盜侵掠騷擾東南沿海一帶就成了一眾皇帝頗為頭疼的事情。這些倭寇海盜行動迅捷,行蹤飄忽不定,根本無法預測他們的行動時間門。而海上又寬廣無垠、島嶼繁多,也不好確定他們的大本營在何處。
他們每每登陸搶掠,待軍隊收到消息趕來時,那地方早已被洗劫一空。可專門調集軍隊駐扎附近吧先不說軍餉糧草的問題,海岸線那么長,光一個在哪里駐軍哪里不駐軍都能在朝堂上吵上四五天。最后,因無法達成一致,還是不了了之。
這個問題存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就算先帝什么都不做,也不至于被人嘲笑,可他做了什么他竟然對沿海諸港口實施了海禁和封鎖。
當時,這個禁令一出,包大人、張閣老、諸葛神侯等重臣恨不得拎著先帝的領口咆哮。為什么,為什么為何要下達這么愚蠢的禁令,為什么沒有經過朝議就輕率的下達這個愚蠢的禁令。
他真以為自己關上門,跟個縮頭烏龜似的躲在家里,小偷強盜就不上門了嗎
不會吧,不會吧,他不會真的如此愚不可及吧有那么一瞬間門,眾人竟生出皇上其實是倭寇海盜派來的內奸的奇葩想法。
果然,海禁只影響到了衍朝本國人,對倭寇海盜來說還不如放屁。最起碼放屁還能聽個響聞個味。可海禁對他們來說跟開放時期沒有任何區別。
哦,也不盡然。
海禁后,港口和靠海吃飯的漁民們都窮了不少,嚴重的影響了他們的收入。
先帝嘿嘿,你們沒想到吧。釜底抽薪才是抗倭防盜的最好辦法。當沿海民眾窮到什么都搶不到的時候,那些倭寇海盜自然不會再做這無用之功。艾瑪,我真是太有才了。
一眾大臣、沿海民眾真是無fack可說了。
就這樣又過了十幾年,先帝眼見自鳴得意的“釜底抽薪”法不但沒有如他所愿的趕走倭寇海盜,還使得沿海一帶的形勢愈發混亂后。
他終于意識到“釜底抽薪”可能大概也許沒什么用處。
然后,他經過仔細的研究,又有了一個新的“突發奇想”。
一眾大臣拜托你腦死亡吧,好嗎
他分析,軍隊規模大,上傳下達較為繁瑣,機動靈活性太差。所以,想用軍隊徹底解決倭寇海盜問題,先祖們都做不到,他就更不用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