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噴嚏、鼻涕清淡、體溫居高不下就是病毒性感染啦不高燒基本都是可以自愈的
不過好像咱們一般是用風寒、風熱感冒區分的風寒感冒用柴胡、麻黃這些,風熱感冒用菊花、金銀花這些,當然,遇事不決,板藍根
最主要還是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啦,比如多遠動,不要一天到晚處理公務,多休息、多喝水、適當鍛煉是好事
嬴政一邊聽一邊問夏無且,“這些跟我們現有的醫術差不多嗎”
夏無且微微低頭,不直視陛下,言行中保持著謙卑,“回陛下,除卻這病毒、細菌、感冒的詞和大秦的不太一樣,其他治療方法都近似。”
秦朝有治療感冒的手段嗎倒也是有,不過并不像夏無且說的這么簡單輕松。
實際上現在并不會把感冒發燒分的這么詳細。
而分的詳細的人,已經是東漢末年,身在三國的張仲景了。
張仲景此前也只是覺得,同樣的病癥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需要用不同的藥治療,沒有這么具體的。
它們是兩種病的概念。
“這或許可以和我的書結合一下。”張仲景打算出一本醫術,名字叫傷寒雜病論,內容還在整理。
天書如果能給出更多的信息,那就再好不過了。
感冒如果一直好不了的話,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量服用抗生素,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大蒜啦其次還有肉桂、姜黃這些,不太常見的有茶樹油、牛至油、紫錐菊等等。不過記得適量,還有謹遵醫囑
江思瑤顯然忘記了,在現代社會,謹遵醫囑服用抗生素,已經是醫生們有過豐富的經驗的事情了,而在古代。
張騫出使西域才從外面帶回來的大蒜,這要中醫們怎么了解啊
是的,有朝代被排擠了,是誰我不說。
病毒嚯嚯人類之外,還會嚯嚯動物,比如禽流感、豬瘟等等。防疫手段還是以隔離和治療為主,害,古代一旦有個頭痛腦熱的都不是小事,好多皇帝都是感冒發燒死掉的。
趙匡胤拍了拍自己和弟弟趙光義的肩膀,“我是武將出身,體質比你好很多,你得鍛煉啊。”
趙光義委屈地嘟囔,“我也不是什么弱不禁風的小郎君呀我們大宋”
體質都老好了
趙光義的話還沒說完,就再度被點名。
比如大宋朝,明明醫術已經發展的不錯了,還是有不少皇帝死于感冒,據說趙煦就是死在感冒之下。
“啊”趙光義眼睛都瞪大了,不是,太醫都是干什么吃的
朱元璋就笑的想死,哼,那么些個文人推崇大宋,也就這樣
明朝也不逞多讓,比如朱標,據說就是死于感冒,還有康熙帝據說也是年老體弱,死于感冒。
朱元璋笑不出來了。
康熙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