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服飾,故而是漢服,但是咱漢族自然不是從漢代開始的,上面還有秦,還有周,還有夏商呢”
“所以啊,咱這漢服,除了漢服之外,還有魏晉制、宋制、明制等等。你穿的明制的,我身上是宋制。”
劉邦又好了,他像只招蜂引蝶的妖艷花朵一樣,肆意舒展著自己的身軀,連不小心路過的狐貍都得被他絆一腳。
“老蕭啊,咱大漢是不是厲害,你真有眼光,支持了我”
“是是是,還沒忙完,陛下閑著也是閑著,不如一起批奏折吧。”
天書給蕭何帶來的改變有很多,首當其沖的便是要處理的政務變多了。
可不事情變多了,要處理的事情就會變多。
以前處理種子種下去了,但是不怎么長糧食的問題,蕭何,一純正政治家。
他通曉秦律,這不通曉,問題就大佬,秦律條條框框很多,普通人尚且不知道自己會因為觸犯什么法律被審判,他一個當官的,雖然是小官,但是不知道顯然會更加嚴重。
精通法,但是主張無為而治。
似法非法,似道非道,但是不管怎么說,都和農家八竿子打不著,讓他處理這種事情,就跟讓梵高講漢語一樣。
隔行如隔山,除了祝福成功,也沒有別的路了。
那個時候,蕭何就不擅長處理跟農田相關的事情,硬啃農書了解了一些,至少是知道時令了,然后天書來了。
于是又有了新問題,比如什么,隔壁村的長勢更加喜人,是不是種子是更新換代的新版本,給我們村也用上吧。
天書催成果催的急,大部分朝代都是一邊研究一邊推廣成果,小范圍慢慢擴大,一個品種能推廣下去了,就多推廣一點。
剛開始的時候,愿意支持的農民并不是很多。
畢竟啊,這年頭,讀書人可以讀書自薦走仕途,武夫可以當兵入伍開始刷軍功,農民是靠天吃飯的。
這田地說脆弱,每年都能刨出點食兒,不是大災大難,也能活著。
說堅強,可真不是隨便什么種子都行的。
農民們自己也會了解,誰家的長勢好,就要點種子來,明年自己也種點。
但是國家要發種子。
“那些官老爺們,自己種過地嗎”
真種過的確實是少數,這就很難推廣下去。
雖然請來協助實驗的也都是有經驗的老農了,但是哪怕是把人帶到自己土地里去,也會有人不信的。
不過,已經一兩年了,現在大家都很信任上面了。
蕭何在處理內政上確實厲害的,一開始是因為農民不信,所以推廣的少,成果顯著的時候,蕭何將此變成了特色,農民們趨之若鶩,擁護這特色的“試點”農業。
管中窺豹,不外乎是。
蕭何每天處理公文要到深夜,實際上劉邦也是,不過劉邦比蕭何好了一點。
在于劉邦會選擇性放棄,今天做不了的事情,明天可以繼續做,就和他任命人一樣,這個人做不了的事情,另一個人可以做那就讓另一個人干。
蕭何不會,蕭何任勞任怨,今天做不了今天怎么會做不了,通宵也得做完。
劉邦從蕭何手里接過一沓新的奏折,沉重的竹簡壓垮了他的手。
批奏折的時候,劉邦狀似無意地說,“蕭相國忙于國事,人都清瘦了。”
如果是以前,蕭何一定能聽出來這是劉邦對自己有所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