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萬里路難道葉兄認為這是一個勸人多出去游覽名山大川,開拓眼界的活動嗎”
兩書生一左一右,探討著還未展示完全的活動界面。
這是朱元璋統治下的大明,和以前也大不相同了。
天書的到來讓大明煥發出了別樣的魅力,原本因為朱元璋對江浙一帶的打壓,不少百姓對大明的歸屬感是沒有那么強的。
朱元璋奪得天下之初,由于元朝時期戰爭頻發,北方一片蕭條,朱元璋想發展經濟。
但是朱元璋和他的謀士們,在打天下、算人心方面拿捏得當,經濟卻是并不太懂。
所以朱元璋想了個辦法,那就是以江浙之富裕,供養南北兩方。
還真別說,這辦法一直被用到清末,聽起來很不合理,但是有用。
當然,朱元璋比清對江浙的限制還狠,他限制江浙人入戶部,原因是南方人腦子靈活會賺錢,戶部又是油水很多的地方,一貪能貪很多。
畢竟是對貪污零容忍的朱重八,貪污十兩銀子就會被判刑,數額巨大的話,從凌遲到誅族,各種恐怖的刑罰在等著。
明朝一兩銀子差不多是現在六到八百塊人民幣,十兩怎么算都不足一萬,但是落到朱元璋的手上,面臨的刑罰卻是死刑起步。
只能說,干得漂亮
就是江浙都會做生意這個邏輯不太合理,畢竟江思瑤就是江浙人,她家里正經做生意的就兩位,她爹,她大嫂。
是的沒錯,有哥哥們,但是哥哥們都吃軟飯,未來的一家之主已經肉眼可見是大嫂了,大嫂是兩廣,也就是百越那邊的。
江浙一帶會做生意的也是有的,但一定不是大部分,會讀書的,那可就多了起來。
朱元璋對此也做了限制,科舉從一開始南北都一樣,變成了南北分開卷子進行考試,當然,南北分卷自宋就開始了,錄用人數也有了占比規定,南方占百分之六十。
別以為是南方人占了便宜,實則是北方受益良多,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導致江浙一帶才子頻出,在科舉上南方人優勢極大。
不過,政治中心在逐漸北移,明朝就是,從應天府到了順天府,從南京到北京。
南北也是平衡了許多。
而現在,天書對于推廣各項利民措施是一視同仁的,北方受益良多,南方亦然。
老百姓會感謝天書教了這些有用的種地方法,也會感謝大明的扶持,對大明的歸屬感自然更強。
這兩位在談話的文人,就是大明勸農勸學政策的受惠人,正是因為現在種地規劃性更強,還有人為了迎合上意,緊趕慢趕研發出來了一些木制、鐵制的農具,解放了不少體弱干不了多少事但家貧的書生。
現在能有更多的時間在私塾里學習,和同窗、師長們共同觀看天書。
“葉哥”很享受在學堂的日子,以往學習只知道是為了當秀才、當舉人、當進士,爭狀元,當官,然后又在官場中沉浮,努力活出個人樣,爭個高低出來。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天書講的東西,雖然也不簡單,但是多多少少會帶點父母想知道的和種田有關的東西。
以往在家里干活都只能當半個人干活,高光時刻是給自家和街坊鄰里寫對聯的“葉哥”,成了左鄰右舍的小老師,把天書講的東西,用大家都能懂的再講一遍。
和家里人的話題也變多了,現在甚至都不強求他一定要學出個人樣來,對得起家里供他的錢,或許是切身體會到了學習的不容易。
不過,這下換葉哥更想自己學出個人樣了,他想去工部,去研究更多的,一代代雜交優化的種子。
又或者努力當上知府,讓更多像自己家這樣,有意向順應發展,但是聽不懂上面下達的意思的普通農民家庭,都能得到更詳細的介紹,也能大力扶持農業。
像葉哥這樣,因為天書而多了和父母的話題,家人關系更加和睦的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