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沒有打仗的機會,實際上他們還有釜底抽薪的手段,就是讓嬴政自己去打仗,扶蘇留家里看家。
不過,自從知道嬴政活不過劉邦之后,他們就有些抗拒嬴政出行的事情了。
畢竟,家里就這么一個寶貝,要是沒了,這群人是真的會發瘋。
李斯對嬴政是忠心的,這種忠心建立在嬴政活著的時候,在他心里的排行,差不多會是嬴政第一,他第二,兒子那些都得靠后排了,但是嬴政死了,他自己就順位上去了。
像李斯這樣的人,在大秦不在少數。
其實也能理解,畢竟七國各有特色,但是秦國在里面,就像是一個純血戰士闖進了文人、劍客的交流圈子,最初甚至有人覺得秦國是蠻夷之邦。
就連李斯也說過“士不產于秦”,意思就是那些文人墨客、謀臣學者,不是本土的秦國人。
這是他在諫逐客書中所言,寫這份諫言的背景,是我們都熟知的“鄭國渠事件”。
鄭國給秦修鄭國渠,他是個有真材實料的治水能人,鄭國渠本身也修的很好,雖然鄭國渠現在已經被廢棄了。
當然,這不怪鄭國渠,實在是黃河母親的脾氣比較莫測,在劉徹時期就又泥沙堵塞問題了,白公提出在鄭國渠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再修一條水渠,就是現在的白渠。就連白渠也經過了廢棄、重建、廢棄、重建這個步驟,現在應該是廢棄了。
不過這條曾經是“嬴政、劉徹史詩級合作項目之一”的鄭國渠,在秦朝也是給大家伙帶來了很多便利的,畢竟旱災、洪澇在古代堪比核武器,百姓存活率基地,優秀的水利工程是極佳的利民措施。
如果,鄭國沒被秦國發現他的動機不純的話。那么甚至會是個君臣相和的故事,但是被發現了,這位水利專家甚至一度遇見了職場危機。
他作為一個韓派來的,試圖用修水渠的政策“疲秦”從而無力攻打韓的這么一位水工,原本是會被叛國罪處死的,正是李斯用這些話勸了下來。
李斯說,大秦沒有這樣的人才,但是這樣的人才來到大秦之后,會忠于王上。
嬴政聽了李斯的勸,沒有把來秦國的他國能人都趕出去,李斯這個楚國人也得以留在大秦,最終成為大秦的丞相。
大秦沒有人才,其根本原因是沒有一個培養人才的良好渠道,缺乏底蘊一回事,本身也不注重是另一回事。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七國的實力都不俗,如果不是大秦專注武力值上的發育,也沒機會打敗六國。
而李斯這些外來的能人,對大秦的歸屬感,最初建立的點,應當也是有雄才大略的嬴政能給他們一個穩定的、宏大的施展才華的平臺。
而這個平臺,在嬴政并沒有因為韓的“間諜”而耿耿于懷,而是從諫如流,依舊愿意相信他們這些“外國”的能臣,也沒有穿小鞋之類的,一視同仁地對待。
這讓愿意留下來的人不說是愿意為了嬴政肝腦涂地吧,怎么也是是忠誠度極高,雖然是特定接收人是嬴政的忠誠。
原本也沒有這么強烈的和匈奴一決高下的心,實在是,在他們知道嬴政有很大概率會早死的時候,就很想找出來是什么原因。
經過嚴密的分析,有可能是吃丹藥吃過頭了,導致身體的虧空,于是身體強健如嬴政也短壽了。
這就是他們在睜眼說瞎話了,畢竟戰國時期的人均壽命只有31歲,嬴政十三歲即位,差不多是現在剛上初中的水準,到了二十三歲,我們大學畢業的年紀,他就實現了統一六國的偉大事業。
政哥雖然死的倉促了些,但是五十歲已經不短了,就是如果真的能長生,就再好不過了。
從政哥這個業績來看,十年統一六國,再多給一段時間,未必不能比元朝更生猛。
好消息是,現在的政哥還算年輕,三十多歲,也算風華正茂,想做什么都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