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思瑤眼里的環保手段,放在啟那就是“教你如何將一塊錢掰成三瓣”,有用,太有用了。
廣袤的土地現在就缺個如何仔細利用的教程,比盲目種地來的有用多了。
江思瑤發現不少人對這個感興趣,但是她知道的也挺少的,只能再多放點,比如水稻田同步種點魚蝦蟹的共生經濟,又或者是“沼氣池禽畜舍廁所日光溫室”的四位一體生態養殖模式的案例。
掏空了她對綠色生態農業的全部認知之后,江思瑤重歸了地理這個舒適區。
不是她懂地理,而是地理有書在給她兜底,可惡,難得覺得書本都是這么親切,可見江思瑤被逼成什么樣子了。
關于區域的城市化建設,這一方面我們國家的珠江三角洲做的就很好。
工業化和城市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唯一限制它們發展的是不同區域的發展條件,換言之,只要國家實力夠,從零起步也能發展得很好。
比如珠江三角洲,實際上它的基礎條件是相對薄弱的,最開始是食品、紡織等產業為支柱,工業實力是相對薄弱的。
但是珠江三角洲能發展也是有它的機遇和實力,它的地理位置比較漂亮。
在珠江三角洲還沒發展起來的時候,港澳地區已經先一步發展了,毗鄰港澳,能夠接受一些產業輻射,有種先進帶動后進的感覺。
或許也聽出來了,因為晚清的積貧積弱,我們華夏在國際上的地位是數千年歷史中最黑暗的時刻,那段歷史屈辱也必須銘記。
而也正因為積貧積弱,在國際上就沒有發言的地位和權利,正應了那句話,弱國無外交。是血和淚換來的慘痛教訓,給港澳,也給華夏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所以我們更要努力發展,改革開放之后,我們一步步從弱國,甚至不是普通的弱國,我們有廣袤的土地,有智慧的同胞,有他國艷羨的歷史,是一只行走在狼群中的小白兔。
但即使是這樣,也被我們走出了一片天地,大概這就是偉人的實力,時勢和英雄也是相輔相成的。
珠江三角洲在抓住了機遇之后,飛速發展了起來,最先發展起來的就是一些最需要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而后又在信息化的時候,再度抓住了機會,順利發展起來了高新技術產業。
江思瑤說得情緒都有些低落,聽的人也都覺得好慘,這種慘不是基于同情,而是一種感同身受。
在天書看來,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族,主要都是華夏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大家都是一家人,沒有什么你我他的差異之分。
這讓很多人也接受了,自己的朝代被別人終結的痛。
比如說嬴政忍耐了劉邦的跳脫,劉家也接受了曹家改朝換代的事實,就像是生物鏈上下游的動物,大家在江思瑤面前努力維持了和平的假象,為了“華夏”這個稱呼共同在憂心著。
不過這個事件還是讓他們痛心疾首到,對清朝的皇帝們略微批評。
明太祖朱元璋不是吧,清圣祖康熙,你的教育沒用啊,怎么會這么慘的
清圣祖康熙
漢武帝劉徹某人一直活躍在評論里面,現在不活躍了,是因為發覺和自己有關系嗎清高宗乾隆,某人你的意思呢
一排跟風某人的,可見啊,天下苦乾隆話多久矣,好不容易有個機會,現在是積極主動地,墻倒眾人推。
乾隆就沒自家爺爺這么有勇氣,他直接裝作沒看到,裝死,比坦然面對更有用。
這些對話把江思瑤看樂了,一時間都沒那么傷心了。
哎呀,變弱是一時的,強大才是我們華夏的永恒基調,雖然人家因為喜歡清所以出了清的皇帝,就覺得是人家的問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