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建寧大長公主怨恨嗎有人都要你死了說不怨恨那肯定是違心的假話。
可聽到御前太監轉述的白日建寧大長公主站在瓢潑大雨中怒懟父子六人與愛新覺羅家男人們薄情的話,太子妃緊抿著紅唇,心上就像是壓著一塊大石頭般,沉甸甸的,對這個可憐又可恨的女人,連一絲惱怒都升不起來了。
同為封建男權社會下苦苦掙扎的女人,建寧大長公主身不由己,她們這些皇家的福晉也過得不算順遂。
娶妻娶賢,納妾納色,皇家的規矩多,嫡福晉嫁入愛新覺羅一族之前,皇子們身邊就有貌美的側室在旁邊伺候了,朝夕相處下,
后腳嫁進來容貌還比不過側室的嫡福晉能受到皇子們的寵愛也是扯淡了。
重規矩的皇子們即使對自己的嫡福晉沒有寵愛,但還知道要敬著點兒自己的發妻,早日誕下嫡長子才是正理兒
沒規矩、寵妾滅妻的皇子們眼里壓根瞧不見自己的嫡妻,處處擔心自己的側室在嫡妻跟前受委屈了。
不受重視的嫡福晉,自然也是不能讓皇子院子中的宮人們給服氣的,然而等大婚后,皇子膝下遲遲沒有嫡子、嫡女了,還是嫡福晉被壓在頂上的婆婆們叫過去訓話、警告,莫要當妒婦的。
想起自己的妯娌們,瓜爾佳氏嘆息一聲,她頂上雖然沒有婆婆,但公公卻操著婆婆的心,如果不是她好運氣的生下來了一個聰慧的嫡長子,自己如今的處境也不一定比自己的妯娌們好。
坐在太子妃大腿上的弘晞更是將兩片嘴唇抿成了一條細線,從后世人的角度來看,他覺得這件政治悲劇兩方人都有錯,但從雙方的立場上來看也各有各的道理,似乎也都沒錯。
位置不同、眼界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自然也不同。
對于皇家來說,舉旗造反、妄圖分裂大清江山的吳三桂是叛徒,是需要絞殺的逆賊,作為吳三桂兒子的吳應熊,以及他的嫡出兒女們也自然而然是不能留的逆賊之后。
斬草需除根,若不殺這些人,留下額駙與吳三桂的嫡出孫子、孫女們的性命,對吳三桂沒有一點打擊與創傷,甚至還會讓吳三桂覺得清廷這邊投鼠忌器,更加肆意的率軍往北進攻。
吳應熊與他的嫡出兒女和庶子們的性命是命,那么南邊被吳三桂殘忍殺戮的官員、以及死在他敵軍大刀下的清軍們就是該死的嗎
可建寧大長公主為了報復殺害她全家的皇家,用駭人的疫病想要讓整個紫禁城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給她死去的夫君、兒女們陪葬,她的做法狠辣,但從她的立場上來看,有錯嗎
對于清廷來說,吳應熊與他的嫡出兒女和庶子們是逆賊的血脈,可對只想做賢妻良母的建寧大長公主來說,那是她的額駙、她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可愛孩子們。
皇家出于政治考慮,多年前讓納蘭明珠帶著兵丁在大雨天里血洗公主府,剿滅逆賊的血脈,也算是徹底弄塌了建寧大長公主腦袋上的天空。
她作為大清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憑著金枝玉葉的身份享受了她富貴的生活
,下嫁給漢人,她照做了,即使出嫁前有些不情不愿,但若不是她盡力融入漢人家庭,怎么會在大清剛入關,清朝初期滿漢兩族矛盾極其尖銳時,與她的額駙能做到濃情蜜意,還生下來了好幾個嫡出血脈呢
為了能夠保住家人們的性命,她愿意帶著家人們余生都生活在皇家的監視下,甚至全家住進大牢里,只要整整齊齊,各個都喘著氣兒會呼吸,她也心甘情愿。
可情勢危急,保下吳應能一行人,清廷達不到重創吳三桂、激烈士氣的目的。唯有殺了這些人,才能徹底激怒吳三桂,開啟轟轟烈烈的平三藩戰斗,也不用擔心有一日,吳應熊與他的嫡出兒女們會恩將仇報,調轉槍頭對準清廷為他們死去的老爹祖父吳三桂報仇。
造化弄人,造化弄人
弘晞想得整個小腦袋瓜都發疼了,封建皇權政治造成的時代悲劇,又有什么人能夠拯救的了呢而如今擺在眼前最關鍵的問題則是消除宮中的三大疫病。天花只能事先預防,瘋狗病沒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