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堪已經回來。
他向袁熙匯報了出使的過程。
雖然耗時一月,也沒有帶回來真金白銀,但是有那封協議書和沿途歸來時,傳的沸沸揚揚,也算圓滿完成了任務。
“荀先生,你常年在幽州,掌管一州事務,應該對幽州的事情特別了解,能否細說說?”戶部堂內,袁熙與荀堪見面問道。
“回稟主公,幽州最缺少的還是人口,因為各地募兵、修路、修墻、耕種...都需要青壯百姓。主公知道,早年為了抗擊異族,幽州的青壯百姓,大多從軍戰死,現在十戶之內,已找不出五個青壯,這讓青州的農業,根本難以開展,每年都要許以重利,派軍隊去給予幫助。如果再這樣下去,怕是要荒廢了幾千里地啊。”
“你說的我都知道。你有什么辦法嗎?”
“有。”
荀堪回道:“臣有兩個辦法。一是將幽州發展成放牧之地,專門喂養馬匹、羊、鹿...等等,就像烏桓和鮮卑一樣。但是臣難下決心,認為這樣太浪費了,因為我們已經有放牧的地方。而幽州之地,也遠不如長城內外的草原,適合放牧。”
“一年前,臣帶著一伙人,去長城外面耕種了一小塊稻米,結果全都死了。而在長城里面,卻能耕種。這說明長城是一個分界線,里面可以耕種,外面不可以。如果將幽州也作為放牧之地,乃在是浪費...。”
“第二個辦法是遷移百姓。將其他州郡的百姓,遷移進幽州,可以給他們獎勵,幫助他們建立新的家園。這樣不出兩年,幽州就能解決耕種的問題。當然,前提是幽州不能再募兵。”
袁熙道:“你的建議非常好,我讓沮授去辦。”
“主公指的是?”
“遷移百姓。你剛才說的對,幽州作為放牧之地,有些暴殄天物,需知天下的諸侯們,為了得到一塊肥沃的土地,寧愿犧牲成千上萬條性命,我們坐擁幽州十二郡,卻用來放牧,不是太可惜了嗎。還是耕種吧。”
“主公英明。”
荀堪也是同樣的想法。
只有遷移百姓,才能真正充實幽州,使得幽州的農業、商業、經濟,便的更加發達。
戶部尚書田豐跟在旁邊,說道:“河北各州,唯有冀州的百姓最多,主公是打算從冀州遷移去幽州嗎?”
“嗯。你與沮授商議吧。”
“是。”田豐說道:“可是...臣擔心百姓們不肯。您想啊,冀州多繁華、多安定,百姓們喜歡都來不及,怎么會遷移呢?更何況是去幽州,那里常年被異族掠奪,誰會拿自己和家人的性命開玩笑。臣只見過從幽州遷移進冀州的,可從未見過從冀州遷移去幽州的。如果非要這樣做,除非給一大筆獎勵。但是這費用...。”
袁熙道:“幽州免稅。凡是遷移去幽州的,前三年,每一個青壯,在落戶、耕種、收獲之后,按照收獲的產量,給予百分之二十的獎勵。比如他產出的農作物,價值一萬錢,我們獎勵他兩千錢。除此之外,明令宣布,幽州不征兵,并加強對長城的守衛,確保幽州不受外族的侵擾。”
“如此甚好。”
聽到袁熙的話,田豐和荀堪都有信心了。
照這好處,冀州的百姓,肯定有愿意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