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姚芝還要趙輔季保證,只有感覺撐不下去的時候,才能打開錦囊。
趙輔季這人確實是個君子,之前路上雖然辛苦,但是想到自己給弟子的承諾,也一直沒有打開,直到有同伴開始發燒,趙輔季發覺自己應該真的不可能撐下去之后,才打開了姚芝給的錦囊。
姚芝給的確實是姚芹總結出來的妙計。
第一計是誘之以利。
流放的差役也是人,而且大概率不是道德底線特別高的人,所以只要給出足夠的利益,對方肯定會被打動。
這種利益,可以是錢財上的,也可以是日后前程的,實在都沒有,讓人差役這一路上走的舒心一些,也是可以交換的利益。
姚芝就建議趙輔季,可以誘惑差役說將他們的兒子侄子收為弟子或者書童,教導他們,讓他們日后可以取得好的功名成就,這種利益給出去,對方絕對把趙輔季當作老師來尊敬,不需要擔憂一路上的問題。
趙輔季思考了一下,發現這辦法確實可行,但是趙輔季還真拉不下臉來,而且就是趙輔季原因,有些流放的同伴估計也不愿意受到這樣的照顧。
趙輔季很快看向姚芝給出的第二計。
第二計是脅之以力。
不管是智力武力,找到可以威脅差役的辦法,差役自然會客氣很多,不敢隨隨便便亂針對。
趙輔季發現這辦法也不行。
武力大家約等于沒有,智力張阿大他有經驗,根本就是不聽不聽的狀態
而后趙輔季看到姚芝給的第三計,曉之以理。
就是和差役們說明,流放的過程是需要雙方配合雙贏,大家都會有好的結果,并且讓他們知道自己這群人如果不被開小灶會死傷殆盡,到時候折損率過高,差役們也沒辦法交代。
趙輔季琢磨著這辦法可能確實可行,但是又分析了一下差役們的計劃,不得不承認人家其實已經是卡在每日最低限額那里完成了,畢竟自己這群人是真的廢,除非給每個人配上馬車送到北疆,不然怎么也沒辦法提高行進速度了。
第一計拉不下臉,第二計搞不定張阿大,第三計達不成雙贏的可能,趙輔季心里暗嘆大概是天要亡我吧
這么想著,趙輔季看到姚芝最后的一段話如果老師你們前三計都做不到的話,還有最后一個辦法,告訴差役你們是邊軍要的人,用你們可以去換來最緊俏的商品,他們肯定會好好呵護你們的。
看到這句話,趙輔季一頭霧水,然后繼續看了下去。
只見姚芝繼續寫道這辦法就是有一個地方不好,你們要是被用來換商品,恐怕就要去邊軍那里幫他們辦一些事情了,不過您放心,絕對不違反律法道義,也不危害國家社稷。
說完姚芝還不忘叮囑一句您可以看看送你們的差役認不認識姚芹,認識的話這辦法絕對管用
趙輔季想到張阿大之前一直替姚芝送信,那肯定是認識姚芹的,也就是說姚芝說的最后一個辦法絕對管用,只是要替邊軍做事
趙輔季有點猶豫,在所有人都開始夜晚的休息之后,征集了一下大家的意見。
這一支流放的隊伍都是諫言的人,總共就那么十幾個,因為家屬被判的流放里數比較小,所以沒有來北疆,是以這一堆人也沒帶上家屬,都是趙輔季認識的“有識之士”。
在聽到趙輔季說出來的信息之后,大家討論了一下,覺得姚芝給的辦法無非是第一條和最后一條二選一。
第一條的話,眾人都有些猶豫。
“不是我們看人下菜碟,不愿意收他們家里的孩子教導,就是有些孩子天資不夠,教他們這些知識反而是耽誤他們,還不如讓他們和家里學習如何做好一個小吏,未來也不會因為自己能力不夠而痛苦。”有人說道。
“我這輩子就不會教平庸的學生有些事情難道不是看看就會了嗎還要怎么教我不會啊”有人有些凡爾賽地說道“我的弟子們都是聰明人,不聰明的根本學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