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涼菜,都十足誘人。
涼拌豆芽萵苣擺成小山狀,豆芽、萵苣、菠菜豐富鮮艷;椒香藕片是嫩白顏色,上面點綴著鮮紅的小米椒;素燒鵝金黃油亮,看上去跟真正的燒鵝像個十成十。
靜羅費盡心思才把目光從這道菜上抽回來,抓住端菜的小師父,壓低聲音問“后廚情況怎么樣”
小師父露出敬佩神色“好得很”
后廚是真的好得很。
裴宴分明全程在灶臺前沒怎么動彈,但就仿佛背后長了眼睛,隨時都能把控全局。
負責打雜的幾個師父被她指揮得團團轉,打雜的速度總是快實際烹飪的師父們一步,整體效率超高。
加上她好像是個漏斗成精,對時間卡得極準,就掐著素齋宴開始的點,上來涼菜。
靜羅放下心來,這才看向眼前道涼菜。
結果,好家伙,他問話這一分鐘,眼前道涼菜都快被夾光了
其實最開始,法師們都還比較克制。
雖然這道菜看上去好誘人、好好吃,但是大家都是修佛之人,得克制。
吞著口水嘗了一口
用焯水的豆芽、萵苣絲和菠菜,跟香醋、鹽、花椒面、辣椒油、香油等涼拌而成的涼拌豆芽萵苣酸辣開胃。
椒香藕片口感爽脆,香辣中帶著藕特有的甘甜;由腌制過后的豆腐皮包裹香菇、馬蹄等配菜油炸而成的素燒鵝外皮酥脆,內里咸甜適中,鮮美得驚人。
阿彌陀佛,這世上竟有這么好吃的素齋,竟有這么好吃的菜
頓時什么克制都拋去耳后,筷子揮出殘影。
盤涼菜,瞬間被搜刮一空,就連湯汁都沒剩下多少。
偏偏大家一點不覺滿足,還眼巴巴地等著熱菜。
裴宴時間卡得很準。
要知道,古代宮宴國宴,不僅要卡每道菜之間的時間,有時候還得跟歌女表演、建昭帝跟群臣談話之類的事件配合,比現在難度可大多了。
涼菜剛剛吃完沒多久,熱菜和湯就上來。
比起涼菜,熱氣騰騰的熱菜更顯誘人。
那道秋季套餐的熱菜自不用說,羅漢齋本質就是炒雜蔬,偏偏裴宴組合得極好,幾種蔬菜碰撞在一起,組合出了獨特的滋味;油釀面筋是炸過的面筋紅燒而成的,一口下去,醬汁爆開,尤其是陪著下面搭的過油小青菜小青菜味道清爽,更襯得面筋味道濃郁。
還有這道湯。
這道湯是陳師傅的招牌之一,在場有些法師還留有印象,大概猜出,恐怕是陳師傅惜才,教給這位裴施主的。
只是想想也知道,裴宴不會有太多練習時間。
本以為味道會遠不及陳師傅手藝,沒想到實際品嘗,卻跟想象截然不同。
裴宴做菜,有她自己的風格。
這碗白菜豆腐湯,或許不如陳師傅那種沉淀幾十年才能有的圓融,味道要更加濃郁一些。
湯汁是純正的金黃色,比一般的高湯要濃稠些,配菜都切成細絲,融合其中。一勺子舀進口中,不需要咀嚼,配菜自然而然順著湯汁融化進嘴里,留下的,只有濃郁的、不同于一般肉湯的鮮美。
法師們筷子都沒聽過,就連一些德高望重,平日里佛系得很的老和尚,都好像年輕了幾十歲一樣,跟一群小年輕搶得歡快。
相比起裴宴親手做的,后面的甜品主食都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