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能全盤否認程朱理學,真的完全沒有道理的學說也不可能真的興盛起來,畢竟也沒見程頤真的讓侄女守寡,還不是給侄女又找了一戶好人家嫁了。
兩宋改嫁之風也越來越寬松,王安石的兒媳寵氏、岳飛的前妻劉氏、陸游的前妻唐琬都改嫁他人,范仲淹給范氏宗族訂立的義莊規矩規定“嫁女支錢三十貫,再嫁二十貫;娶婦支錢二十貫,再娶不支。”顯然對于再嫁女子的資助優于男子再娶。
宋朝皇室也沒有歧視有改嫁經歷的女性,劉娥就是改嫁給襄王趙元侃。后襄王當上皇帝,成為宋真宗,劉娥則冊封為皇后。
還有宋仁宗的皇后曹氏也是改嫁女,原嫁與李家,但新婚之夜丈夫逃婚,于是“曹氏復歸,后曹氏選納為后,慈圣光獻是也”。
宋光宗“有張貴妃,亦舊待東宮,次婕妤符氏,后出嫁于民間門”。是的,宋代后宮妃嬪還可以離開皇宮再改嫁。
上邊作風都如此,何況下邊本就寬松的百姓人家。就連朱熹自己的好朋友死了,他去信勸說陳師中讓他妹妹不要改嫁,留在鄭家“養老撫孤”唯一引述程頤的話也只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么一句,更是承認自己“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可見當時社會并無女性不改嫁的觀念,而他更多也是出于對亡友一家老幼未來生活的憂慮罷了。
朱熹本人對改嫁的態度是“夫死而嫁,固為失節,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
扯這么多是想說,程朱理學的提出者大成者程頤朱熹自己的理論是一回事,但并沒有強求其他人也這么做,并且大概也能體諒別人的艱難,而宋朝一代朱熹的學說在相當長的時間門內都是受到朝廷的排斥。
司馬光雖然說“妻者,齊也。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忠臣不事二主,貞女不事二夫”,將女子守節與忠君放在相同的高度。但他說到,“夫婦以義合,義絕則離之”,意思就是說夫妻之間門如果沒有了“義”,分開也是不錯的選擇。
宋代士大夫毛病不少,但是對于對于婦女再嫁是比較寬容,尤其對于夫死后婦女生活貧困以及無故被休棄而再嫁之女,一般持肯定、同情的態度。
至于后來程朱理學為什么會變成那樣,跟用理學的人還有他們的用心關系更大一點。”李一淡淡道。
“真正嚴禁改嫁的是明清,什么破毛病,就你們高貴了不起,略略誰管你們那么多。”
明清
朱元璋第一個反應是,“能別和那啥子清朝放一起嗎晦氣。”元朝才滅,后邊又來個清朝,朱元璋深恨后代不爭氣,就是亡國了,好歹這天下也還得是漢人的天下吧,咋又讓蠻夷搶了,氣死老子。
程頤程顥、朱熹都沉默的看著天幕。
朱熹輕輕一嘆,向來嚴肅端正的臉上有些嘆然,他聽出來,現在他的學說被排斥,在后世名聲也不怎么樣。如今社會風氣輕浮躁動,難道不該正風氣嗎
“以及不管怎么說,我都非常討厭程朱理學的某些言論就對了。”李一為這個額外的話題打下休止符,“回頭再開個古代女性專題,我們說回趙云。
我是想說,人家就是很重視趙云,想要拉攏討好他才嫁自己絕色寡嫂的。
可惜趙云自制力特別好,不貪財不好色,一生也沒有人可以在這些方面打動過他。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趙范反叛的事情也沒有牽連到他,要不說做人要謹慎小心。隔壁的張飛就是在他覺得的小事上不在意,這不死翹翹了。”
被扎心的張飛幽怨的看著趙云,趙云露出一個一言難盡的表情,翼德將軍你不適合這種表情啊
“說起來趙云和阿斗真的是有緣分,兩次都救了阿斗,第一次是長坂坡單騎救主,第二次是孫夫人要帶走阿斗回東吳時被趙云張飛及時帶兵在江邊攔下了。
阿斗真的該感謝趙云,要不是趙云,他不是死在兵荒馬亂的世道就是去了東吳成為一個棄子。”
趙云斂眉,鄭重的行了一禮道“此乃臣子的本分。”
天幕可以口無遮攔,他卻不敢自認有恩,身為臣子,保護主公少主都是應該的,更是本分罷了。
劉備讓阿斗扶起趙云,阿斗蹭蹭的跑下來,扶起趙云,仰著圓潤的小臉認真道“謝謝子龍叔叔兩次相救阿斗于危難。”
趙云有點驚訝,不敢應下。
諸葛亮搖著扇子淡笑道“少主雖然年幼,但也該曉事,臣子盡忠是本分不假,君王也該賞罰分明,如此方能君賢臣明,長長久久,共赴大業。”